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重讀余英時】黃瑞彬:在大時代中,余英時也有迷惘的時候

余英時,1999年。相片來源:聯合報

文 /  黃瑞彬

編按:余英時先生離開我們已經一年了,但他的學問著述、思想與為人,至今仍在影響著後代知識人、讀書人。2022年7月,聯經思想空間策劃徵稿活動,邀請讀者以「2022,我在重讀余英時」為主題,寫寫對於自己而言影響最深的余英時著作是哪一本、余先生的學術與思考又為個人帶來怎樣的啟發。在動盪不安的2022,我們一起重讀余英時。(* 本文原題為〈余英時回憶錄的薪火相傳〉,標題為編者擬。)

去年台灣疫情爆發,外出困難,人與人的交流多有不便,卻有更多時間面對自己。史學大師余英時的離世是思想界的一大損失,藉此機會拿起余英時教授的著作,重新咀嚼,則別有一番新的體悟。他在《余英時回憶錄》中曾說:「我在回憶錄中所記述的個人學思歷程,無論得失如何,也許可以獻給新一代求學的朋友們,作為一種參考。」不曉得在2018年出版此書時,余先生是否思考到此書對於自然科學學子們的影響?因為此書所描述的是不只一個歷史學界泰斗的精彩人生,更是一個學人對於自己人生思考與探尋的過程。

我本身是學醫的,表面看來與余英時所專精的歷史學科關係不大。我家中有一本余教授早年名著《歷史與思想》,不過這樣艱深的書對我這位非社會科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如同攀爬一座大山,難以攻克。如今隨著《余英時回憶錄》的出版,我才更有機會真正認識這位學者,對史學界與文化界的卓越貢獻。

余英時回憶錄
余英時:《余英時回憶錄》(允晨文化,2018)
《歷史與思想》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二版)》(聯經,2014)

閱讀一個人的回憶錄,卻能從另一個觀點,了解真實的、在地的情況,也能使我們正確認識歷史事件,不過分誇大。

這本書是由訪談錄所得來,呈現出學術巨人的真實性格,也因此顯得格外平易近人,書中詳細說明了余英時的學思歷程、對社會的觀點與反思的精神。在閱讀時,首先便見到了中國近代史的另一個面向:二十世紀的中國是各個「主義」之間的競爭,外來文化對於中國的影響與衝擊是全面性的。從前的歷史課本告訴我,「五四運動」很大程度地激起學生對國家社會的責任心,並促使學生與勞工運動的崛起;但《回憶錄》中提到,余英時在鄉間完全不知有所謂「五四」一事。因此,閱讀歷史時,教科書描繪的是大時代下的趨勢;而閱讀一個人的回憶錄,卻能從另一個觀點,了解真實的、在地的情況,也能使我們正確認識歷史事件,不過分誇大。

在書中,我一再看到余英時對於歷史的反思;其在學術生涯中,甚至滾動式修正對同一歷史事件的評價,進而提出新觀點。再以西方啟蒙與中國「五四」為例——在各家學派中,曾有將中國「五四運動」與西方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相比一事,余英時特別在書中提到這是一個「危險且毫無根據的歷史預設」,因為中國並非永遠跟著西方走。對於自由主義學者殷海光提出「在中國無法實行民主與科學,是因為千年來的中國文化是負面的」,余英時也予以駁斥。他相信中國五千年文化底蘊中,不是只有專制、壓迫等因素,也有合情合理、合乎人性的文化因子。由此可見,余英時在評價歷史事件時,並不完全接受前人的說法,反而在吸收不同學者觀點後,提出自己的評判。他說:「對自己所思所信看作是一種可以不斷修改的價值系統。」這樣的反思精神,使我想起生物學與醫學的發展過程,兩者不謀而合,也說明了獨立思考是推動各個領域的重要價值所在。

在生物學上,達爾文廣泛搜集生物資料,並結合馬爾薩斯、萊爾等學說後,提出了生物演化論,震撼了以神創論為主的學術界。近代醫學發展中,匈牙利婦產科醫師塞麥爾維斯在尚未發現微生物的年代,提倡洗手的重要性,大大減少了產褥熱的比例,降低產婦死亡率,拯救了諸多生命。因此,若醫學沒有針對前人的學說提出質疑,如何能持續進步,增進全人類的福祉?醫學一直是勇於挑戰的,沒有挑戰權威,則我們恐怕要停留在余正燮「中土人睪丸二,彼土人睪丸四」的謬論中無法自拔。梁啟超說:「不惜以今日之我,難昔日之我。」人類的進步由挑戰開始。

身為一位學者,他並非只埋首於書堆,講學於象牙塔中的自了漢,他更願意對兩岸三地的社會議題發表意見並參與討論,散發出與一般學者不同的人性光輝。

《余英時回憶錄》對我影響最深、至今仍持續發酵者,莫過於余英時的家國情懷。他的儒學背景,讓經世致用的觀念自然而然地展現,在書中所呈現的人文情操,也令我感動。眾所周知,余先生在思想上堅持自由、民主,並且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維持,與自由民主精神並不相違背,兩者反而能有效接軌。余英時在〈中國知識份子的邊緣化〉講詞中提到,二十世紀後知識份子被邊緣化的趨勢,但身為一位學者,他並非只埋首於書堆,講學於象牙塔中的自了漢,他更願意對兩岸三地的社會議題發表意見並參與討論,散發出與一般學者不同的人性光輝。

儘管身在美國,但他堅定的宣示「我到哪裡,哪裡就是中國」,標示他對於中國文化傳承的偉大理想。當初他在從香港開往大陸的火車上思索未來,最終選擇回到香港,這是決定一生命運的關鍵時刻。也正是因此,他避開文革的巨浪,並在改革後持續影響中國社會,正所謂「筆比刀劍更有利」,余英時做出了一個學者重要的典範。

想起去年,甫閱畢此書,就在媒體上看到余英時去世的消息。難過之餘,我以短評投書報紙,說明此書對我的影響,並對時事提出看法,幸運獲得刊出。那是我第一次刊出的稿件,對當時還是大學生的我是莫大的鼓勵!爾後雖因課業繁忙,無法時常撰文投稿,但這次的經驗使自己更勤於關懷自己生活的土地,避免與社會脫節,同時在腦中反覆思索,以獨立思考方式形成自己的觀點,也以多元視角了解事件的不同面向。

投書報紙時,雖不至自我審查的程度,但仍免不了仔細的斟酌字句,難以秉筆直書。殷海光曾有立言標準:是什麼就說什麼。余英時堅持在公共領域中發聲,踩穩自己的自由派立場,並犀利地針砭時政。對我來說,他真正做到了「是什麼就說什麼」,其風骨堪為所有知識人的楷模。

余英時的思想高度非我輩能輕易攀比,但閱讀完回憶錄後,受益於他熱愛土地、積極入世的精神,人文領域的知識與觀點逐漸在我的思想中佔有一席之地,並且相信文字的力量,能為這塊土地帶來一點改變。雖然我曾對此感到懷疑,一位大學生是否足以對社會發表想法,但我想起余英時將「知識份子」一詞改作「知識人」原因,其目的乃是希望一個人,除了要有知識以外,更需要有人性與對社會的責任心,最終實踐理想。一位大學生,若喪失了對國家社會的關注與思辨能力,則有愧於大學的「大」字,這是余英時帶給我持續書寫的動力,也是他留給我輩重要的文化資產。

在多方探索中,余英時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與一個熱愛自由、懂得反思的靈魂,一代學人如何秉持良心,並且勇於實踐自己所認定的真理之精神⋯⋯

當然,時代仍在進步,總有一天余英時的思想會被超越,但余英時確實已成一家之言。他的筆桿子展現出一個自由主義知識人的終極關懷,並且期待改變社會的大宏願,青年的儒家底蘊,中年的學術成就與晚年關心中國前途命運⋯⋯余英時在傳統與自由兩個價值中,付出一生的心血。

讀完這本《回憶錄》,如同與余英時面對面交流,徜徉在知識與思想的大海中,令人心曠神怡,如沐春風。我認為,儘管不一定每個人都能深刻理解,何謂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個人主義,但如同外國俗語「社會主義有五十七種,究竟不知哪一種才是對的。」吾人實不必窮各種主義之理,這本回憶錄的重點,也不在高深的學問或嚴肅的歷史考證,而著重在一個知識人的人生故事。在大時代中,余英時也有迷惘的時候,諸如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感染左傾幼稚病等經歷,但曲折的人生故事,反而顯現出思想巨擘多變的成長經歷。在多方探索中,余英時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與一個熱愛自由、懂得反思的靈魂,一代學人如何秉持良心,並且勇於實踐自己所認定的真理之精神,實為當今社會所應銘記。

如今在夜晚時分,再度捧起余英時回憶錄,深感「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余英時雖已離去,但他留下的自由精神與人文關懷,反而歷久彌新,每每思考都有新的收穫。余英時留下了自己的生命故事,照其說法是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雖然他謙稱為磚,但由於他的鼓舞,我才有野人獻曝的勇氣,敢於提出自己的想法。日後,當我回顧自己的思想發展歷程時,《余英時回憶錄》必是改變的一大重點,若我所留下的文字,也能成為一塊被拋出的磚,使更多的玉被發掘出,那《余英時回憶錄》便是承先啟後的重要推手,從而達到真正的薪火相傳!

延伸閱讀:

| 閱讀推薦 |

《余英時文集【典藏套書Ⅰ】:香港時代、學術論著與書信選集,重訪史學泰斗的思想軌跡》

- 購書去 -

Be First to Comment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