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思想選書】血液流往何方:九本書帶你重思科學 × 社會的不思議往事

整理/呂季儒

2022年3月,聯經書房出版了由英國記者和作家蘿絲.喬治(Rose George)所撰寫的《九品脫:打開血液的九個神祕盒子,探索生命的未解之謎與無限可能》,書中講述了九個關於血液的不可思議故事:月經、血蛭、愛滋病、血液買賣和人工造血等。從科學、政治和社會文化,到傳統禁忌(taboo)、黑市交易與未來科技烏托邦,血既承載著人們對於汙穢的恐怖想像,又同時反映出人類未來的生命可能。

特別是對於後疫情時代的人們來說,我們已逐漸理解疾病與醫療科技發展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既殘酷又迷人的競逐關係。在那之中,是無數關於生老病死之際的反覆辯證。究竟疾病歷史或醫療史對於人們理解當代的社會發展,有什麼樣的重要啟示?在現代化路程的連連推進下,它可能如何改變人類與身體之間的關係?全球發展進程不均等所形成的「斷裂」,可能形成什麼樣特殊的醫療產業鏈?

思想空間為讀者精選九本相關書目,延續由《九品脫》所發想出的幾項關鍵字:性別、身體、醫療、疾病、社會與科技等,讓我們一同探索醫療科技與現代社會發展路途上的暗黑刺激小故事。

性感的血液.禁忌的血液

《九品脫:打開血液的九個神祕盒子,探索生命的未解之謎與無限可能》

蘿絲.喬治(著)、張綺容(譯) 
聯經,2022

血液,是每個有機生物體身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負擔著運輸、修復、循環等重要功能。當代醫學的進步使得人們得以一窺血液的奧秘,然而從各種文本中我們能發現,早在醫學解開血液的生命之謎前,血液已承載了各式各樣的文化意涵。例如殭屍電影裡舉行儀式時獻祭雞血或黑狗血驅邪、除妖;「血腥瑪麗」沐浴少女鮮血,換取青春永駐;或者是傳統中醫裡的放血治療,好用來疏通經脈等。但最令人感到奇異而著迷的是,這些文化意涵同時也反過來影響了我們的社會制度與日常生活。

例如在《九品脫》中,蘿絲.喬治介紹了關於女性衛生棉的演變歷史以及尼泊爾「月經女屋」的特殊文化。尼泊爾的「月經女屋」是當地某些村落仍維持的特殊文化,小屋提供給月經來潮的女性暫居,好將她們與周遭的人隔離,避免身上的「汙穢」經血會讓身邊的人生病或發生壞事。這樣的文化對於居住在衛生條件較佳的地區的人們來說可能難以想像,然而若將女性衛生棉的演變史跟「月經女屋」並置閱讀時,或許便會注意到社會中對於女性「經血」的羞恥、厭斥和恐懼可能並未隨著現代化有太多進展或消失,像是衛生棉廣告中依然使用「藍血」代替鮮血、女孩仍被教導衛生棉要藏好不被看到等等。甚至,從台灣婦女節時環團呼籲「限用拋棄式生理用品」的言論中能發現,月經仍被以一種「女性責任」的形式存在在我們的社會中。

而上面這類的腦洞小連結,大概也是閱讀《九品脫》時作者將會提供的意外小樂趣。

《血之祕史:科學革命時代的醫學與謀殺故事》

荷莉.塔克(著)、陳榮彬(譯)
網路與書出版,2014

同樣是血的故事,醫療史學者荷莉.塔克訴說了一段鮮為人知但絕對引人入勝的輸血實驗往事。

1667年6月15日,野心勃勃的法國醫生巴蒂斯特.德尼(Jean-Baptiste Denis)進行了一場首次有詳細紀錄的異種輸血人體實驗。他將綿羊的血液輸給了一名因血蛭而失血過多的男孩,最終男孩存活下來。之後,德尼又先後為至少三名病人進行輸血治療。德尼的異種輸血實驗在法國引起軒然大波,在輸血實驗發生的兩年後,法國議會宣布全面禁止輸血,後英國與全歐各地也跟進頒布禁令。然而在此之前,英國皇家學會和法國科學院皆已有無數次動物輸血實驗的經驗——他們往動物的靜脈中注射各種液體,除了血液之外,還有水銀、啤酒和牛奶等。

有趣的是,透過這段奇異歷史故事所帶出的,一部分是看見一段非常細微的醫學軌跡、一個歷史的截點,它充滿了令當代人感到不可思議的細節,諸如醫學和倫理的衝突、醫病關係中的權力與知識落差、甚至是醫學與迷信之間的微妙分野等。另一部分,則是帶領讀者從一個較宏觀的層次,看見十七世紀歐洲(英、法)科學革命,一切似乎正在快速變遷。然而,對於作者來說,在這般現代化的高速列車中,也許我們與十七世紀的歐洲人一般,都置身在重重矛盾與迷霧之中。

巴蒂斯特.德尼(Jean-Baptiste Denis)。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人類首次跨物種輸血實驗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人體交易:探尋全球器官掮客、骨頭小偷、血液農夫和兒童販子的蹤跡》

史考特 卡尼(著)、姚怡平(譯)
麥田,2017

賣血、器官捐贈、代理孕母、人體試驗,醫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在全人類的眼前打開了一個毫無邊界的可能性,似乎只要擁有足夠的時間和資源,我們就能夠無限的趨近於那些關於人體的奧秘。聽起來非常驚人,而這類瘋狂科學家的文本也一直是個熱門話題,例如經典的邪典片《人形蜈蚣》,將一群人縫合如長蟲般的弔詭場景;或小說《科學怪人》裡,復活起來的科學怪人究竟是人、抑或是怪物的矛盾心理。只是在道德倫理和法律的限制下,看似暫時遏止了這些恐怖的人體實驗發生,但市場的需求也許將更加古怪離奇。

在史考特.卡尼的《人體交易》書中,他四處探詢各種不為人所知的人體交易秘辛。從貧窮的第三世界,到願意出大把金錢換取違反倫理操守交易的富有區域,血液、骨頭、器官和子宮,在作者看似並無批判的筆下,背後挑逗的將是讀者無可自拔的反覆自我詰問:「支持人體交易不設限的擁護者往往會表明,願意販賣自身組織者可以從交易中獲利,那筆錢應當能夠讓他們從貧困的深淵,躍升至較高的社會地位。畢竟,我們難道不是都能對自己的身體遭遇做出決定嗎?」

重思你所認為的疾病

《血脈相承:從百年家族的疾病世代,窺見人類病症歷史》

史蒂芬 麥坎(著)、鄭煥昇(譯)
聯經,2019

何謂疾病?

是專業的判斷或定義?細菌、病毒的感染?抑或是身體出現的反常徵兆?

生理上的感染經常是判斷疾病的首要要件,但在《血脈相承》中,英國演員史蒂芬.麥坎以自身跨越百年的家族記事告訴我們時代和環境如何可能更加「致病」:在生理疾病之外,飢餓、貧窮、過勞、戰爭創傷,成為接力纏繞麥坎家族的病灶。

「疾病,如何塑造一個人、一群人,甚至是所有人的人生故事?疾病在使人衰弱的同時,也能孕育愛嗎?」

當公共衛生和醫療技術的進步,並未能真正回答所有關於人們病與苦的謎題時,在閱讀這本書過後,也許將使你推翻、重思對疾病的想像。

《改變人類醫療史的海拉》

芮貝卡.史克魯特(著)、賴盈滿(譯)
衛城,2018

「她的細胞是研發小兒痲痺疫苗的功臣,協助科學家解開癌症、病毒和原子彈效應之謎,促成試管嬰兒、基因複製、基因圖譜的重要發展,貢獻出五個諾貝爾獎成果,更造就總值幾十億美元的人體生物材料產業。」

海莉耶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是一名黑人女子,出生於1951年,31歲時便死於癌症。在未經告知的狀況下,醫生取走了她身上的癌細胞作為研究樣本。未料的是,她的癌細胞為醫學界所締造的研究貢獻和奇蹟成就,至今全人類都仍享受著海拉細胞所給予的重大成果。

然而,在種族歧視嚴峻的1980年代,拉客斯的貢獻如同諸多默默無名的有色人種,他們的貢獻被無聲的取走,他們的臉孔也在歷史中悄然消逝。甚者,如同美國公衛1932-1972年著名的塔斯基吉梅毒試驗,在未取得受試者同意的狀況下,實驗以提供免費醫療或餐點的方式作為誘因,在約略400名的黑人男子身上進行人體試驗,最終共29名受試者死於梅毒,100名死於相關併發症,他們的妻兒當中也有人不幸感染。自始至終,實驗者都不曾主動告知受試者真相,也未曾提供任何形式的治療。而歷史上還有更多爭議性的實驗事件未能被人所記憶。

作者芮貝卡.史克魯特耗費超過10年,採訪逾1000個小時,透過多條軸線交叉對比,終於將海莉耶塔.拉克斯的名字還給她所應得的榮譽。然而從海拉的故事中,醫學、科學技術與種族歧視,我們所將閱讀到的,除了海莉耶塔.拉克斯的故事,還是隱身在歷史後那些的臉孔。

塔斯基吉梅毒試驗參與者。相片來源:維基百科
海莉耶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相片來源:維基百科

台灣的血液之路

《林媽利醫師回憶錄》

林媽利劉湘吟(著) 
前衛,2017

這是一段台灣的「血」的歷史。

1949年後,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台灣藉著美援的補助於全台設立了一共六所血庫,正式建立起無償的捐血管道。然而血庫的建立並未改善「缺血」的醫療困境,特別當捐血被當時專注於反共的國民政府形塑為一種人民愛國的象徵時,隨著戰爭的平息,人們捐血的動力也隨之大幅下降。

例如政府透過紅十字會發起「熱血愛國」捐血運動,強調捐血是與戰場上的軍人一同「流血」,彰顯出人民為國效忠的熱血精神等。這些運動與捐血意義的串聯,作為戰爭下國家動員人民的一環,在往後也影響了台灣「血牛文化」的誕生。因為失去了國家動員,無償捐血制度對人民來說形同頓失意義;加上紅十字協會當時採取較不便利於抽血者的「先驗後抽」制度,在制度極度不健全的狀況下,導致了「血牛」的出現。

林媽利醫師有感於此,因而投入重整台灣的捐血環境。反共、美援、國民政府,究竟這段台灣醫療現代化的發展歷程,對於台灣社會產生何種深遠的影響?林媽利醫師在當中扮演什麼樣的關鍵角色?這段過往,如今深刻地改變了當代台灣……

《從零開始打造月經平權:從使用者到創業家,台灣第一本生理用品發展紀錄》

谷慕慕 GoMoond(著)
大塊文化,2022

你理解女性的生理用品嗎?

衛生棉(各種尺寸和功能)、布衛生棉(環保、省錢)、棉條(棉條又分指入和導管)、月亮褲和月經杯……現今市場上已有如此琳瑯滿目的生理用品可供台灣的女性選擇。

然而你能夠想像,事實上在十年前,台灣都仍只有衛生棉及指入式棉條在市場上合法流通嗎?

台灣在1960年代時引進衛生棉,並且直到50年後,指入式棉條正式進入市場,台灣的女性才有「第二種」生理用品可供選擇。而導管式棉條,則是一個違法、只能在網路上偷偷取得的選項。

而近十年來在台灣掀起的「月經平權」運動,在許多人的不辭辛勞下,如今已為女性帶來更加多元的生理用品選擇。同時,也是為所有因月經感到羞恥的女性們,爭出更多「理直氣壯」的空間。

從使用者到創業家,本書紀錄了台灣女性生理用品開發與改革的技術史。然而在這段歷史的背後,我們看見更多的是,性別、社會常規、制度及技術之間的交互影響。例如特定產品或技術的引入與不引入,可能其實是一種對於不同性別身分的管理和歧視,像是棉條與破處之間存在的潛在疑慮,可能彰顯了台灣社會的集體處女情結等。那麼這本書,它不僅是一本for女性的「血跡斑斑」紀錄;更是見證了台灣社會現代化路程變革的紀錄之書。

從全球到東亞,認識科技與社會(STS)

《醫療與帝國:從全球史看現代醫學的誕生》

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著)、李尚仁 (譯) 
左岸文化,2019

如同查克拉巴提在《醫療與帝國》的導論中所說:「要敘述現代醫學的歷史,就不能不談帝國主義的歷史」。在理解現代醫學的發展時,我們必須得認知到,當代醫學的誕生是與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歷史相互糾纏的。也可以說,整段西方向外殖民的歷史中,醫學一直都扮演著一個具多重性和多元性的複雜角色。

舉例來說,艱苦的殖民任務過程中,醫學是除去軍事力量之外不可或缺的關鍵,它一方面扮演著照護殖民者健康的角色(第三章講述了軍事醫學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則被殖民地的氣候、環境和病蟲害等不斷刺激,並累積為重要的醫學經驗。同時,醫學卻也可能被塑造為被殖民者的「福音」,肩負著文明化的使命(第二章介紹了傳教士對於世界各地醫療交流的影響);只是在文明化的過程中,殖民地的傳統醫學可能也同樣給予西方醫學重要的啟發(第七章的非洲案例說明了非洲的多元性如何反過來影響歐洲醫學)。因此醫學在這當中所展現的面向,往往都不是單一和絕對的。透過閱讀《醫療與帝國》,也是透過細察當代醫學的發展,讀者也將看見現代世界誕生的路程。

值得反思、且也是作者反覆提醒的是,理解當代醫學的發展,意識到當代醫學中內含的殖民性,它將是反思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影響和延伸性的關鍵,並且也是在挑戰人們對於醫學史的既定認知。

《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性》

劉士永、王文基(編) 
聯經,2017

科技的發展高度的影響了人們的現代社會生活。換句話說,科技的發展徹底的扭轉了人們的生活。因此,人類似乎也不得不開始反思起,究竟科學技術和人類社會如何互動?這兩者如何彼此相互影響?或者,在人類的現代發展歷程中,科技發展和社會演變可能帶來什麼樣的啟示性意義?

《東亞醫療史》一共收錄了15篇研究論文,來自台灣STS領域的不同優秀學者的研究成果。跳脫過去一向以西方為中心的研究視野,以「東亞」為關照範疇,探討東亞的現代化歷程以來,東西方醫療文化的火花和互動。從中國到台灣,從日殖到民國,倘若你對東西方醫療觀的歷史演變有興趣;倘若你好奇(後)殖民時期的醫療和公衛政策的思考特性;或是你好奇究竟什麼是STS(科技與社會,sic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那麼這本書將是你的絕佳起點。

Be First to Comment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