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益仁:家園互依——臺灣脈絡下的生態人文省思
徐筠茹
林益仁教授以「家園互依:臺灣脈絡下的生態人文省思」為題演講。以過去二十年在環境運動與原民運動的社會參與經驗來闡述「家園互依」的觀點……


彭芸:權力與文化交鋒下的《「國際傳播」國際化》
彭芸
李教授的《「國際傳播」國際化 》即由這樣的脈絡延伸,縱橫超過五十餘年;而後冷戰的全球化屬國際傳播研究新的篇章,九零年代後國際傳播研究分岐的論辯迄今……

吳乃德: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台灣民主化的未竟之業(二之二)
吳乃德
許多學者和思想家討論轉型正義的動機,主要也是為了未來,為了「讓它不要再發生」(never again)。雖然過去的裂痕和傷痛,經常阻礙未來的共存和合作;可是遺忘過去,過去可能在未來重現。歷史正義和歷史真相在防止過去重現上,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吳乃德: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台灣民主化的未竟之業(二之一)
吳乃德
台灣的民主轉型至今,將近20年過去了,我們對這項民主社會最重要的道德問題之處理,態度仍然是勉強的、不完整的。相較於比台灣更窮、更「落後」的國家在處理轉型正義上所獲得的成就,台灣的表現並不令人驕傲。

李根芳:如何進入史碧瓦克的「異」想世界?跳脫自身,想像異己
李根芳
在全球當代人文社會學科的學術圈之中,只要一提到印度裔學者蓋雅翠 · 史碧瓦克(Gayatri C. Spivak),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她最著名、發表於1988年的文章〈底層階級能發言嗎?〉,這篇文章經過了30餘年的散佈傳播,影響力無遠弗屆。

戴遠雄:耕植一種「去歐洲中心」的跨文化論述——讀史碧瓦克《在其他世界》
戴遠雄
《在其他世界——史碧瓦克文化政治論文選》是史碧瓦克第二本著作,代表著她從博士論文階段的英語文學研究,轉而邁向後殖民研究的重要階段……

李尚仁:疫情的個人書寫——事件、時間與歷史
李尚仁
在面臨突如其來的重大事件時,書寫記錄是人們常見的反應。COVID-19疫情爆發時,在武漢封城期間出現多部在社群媒體發表的「封城日記」。

張歷君:二次元戀愛年代,消費者的欲望與創造力
李尚文
用戶及初音迷的欲望投放,令初音在第二媒介時代成為廠商不能忽視的現象;廠商亦因此將初音 IP 化,推出以全息影象技術舉行的演唱會及不同周邊產品——初音 Gatebox 就是其中一個產品。可見在文化產業中,消費者的欲望及創作力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