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雜誌由聯經出版於1988年發刊,2006年重啟。時至今日累積出版逾40期,收錄的評論、專文、書評已經超過300篇。
總編輯:錢永祥
編輯委員:王超華、王智明、沈松僑、汪宏倫、林載爵、周保松、陳宜中、陳冠中
2022年7月,《思想》雜誌第45期出版面世。本期專輯為「余英時與自由主義」,余英時先生是中國思想史的大家,對當代中文世界的人文學術以及文化意識影響廣遠。在先生去世之後,學界的紀念集會、刊物的紀念專輯,已經發表和收錄了不少追念的文字。不過余先生對現實政治也有強烈的關懷,尊崇人權與自由,深信中國必須朝向憲政民主的方向發展。本刊此時發表這個專輯,除了致上遲到的悼念,也希望深入余先生的政治思想。
此外,本期亦納入「美國歷史的不癒傷口」專輯,探討今天美國社會面對的棘手問題,包括了無休止的黑白衝突,再加上川普等極右派所鼓吹的純種白人美國。這兩個問題都涉及了歷史的使用與誤用。除專輯以外,書中亦收錄不少文學評論、哲學思考、社會與思想流派的重要論述。在此,思想空間為讀者們整理並摘錄了文章精選,與大家一起搶先看看,本期還有哪些不容錯過的思想片羽。
余先生曾經在跟一個陷溺在茫然與憤激中的學者蘇曉康的談話中如此開示:「人的困境只能求援於人世的精神力量,那蘊藏在文化傳統中的無數先人積累的巨大資源,唯此方能超越有限的此生,與綿長的人類活的生命接榫。這種活的生命,也只隱然昭示在極少數被現代人所不屑一顧的『文化遺民』的蹤跡裡。」我想,余先生早已超越了有限的此生,而融入了「文化遺民」的精神譜系之中。
—— 唐小兵:〈二○二一,春風遠矣〉
唐小兵,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哈佛燕京訪問學者,著有《現代中國的公共輿論》、《十字街頭的知識人》、《與民國相遇》等,主要研究知識分子史、左翼文化與中國革命等。
余英時對新儒家的批評,正在於新儒家對心體的體證過於神祕,不能為他人理解,但新儒家又主張政治秩序的證成要依賴這種體證。問題並不在新儒家立心不良,或是修為不足,甚至不是道德上理解錯誤,而是在於這種體證是一種非公共理由。它無法為所有公民理性地理解,所以它並不適用於公共證成。
—— 王邦華:〈余英時與羅爾斯的政治自由主義〉
王邦華,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研究興趣包括公共 證成和儒家政治哲學,學術著作見於 Journal of Applied Philosophy, Journal of Social Philosophy, 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 Philosophia, Critical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和 Social Theory and Practice 等期刊。
若我們了解「制度」並不是等於「建制」,我們可以問,余先生會否反對將儒家精神注入現代的各種制度和政策中?有兩個理由,令我相信余先生並不會反對這樣做。第一,他反對的,只是政權由上而下將儒家建制化。第二,正因為他倡議儒家的形而下轉向,應不會在原則上反對將儒家精神注入現代社會的制度和政策。
—— 陳祖為:〈儒家思想如何在現代社會中開展及實踐〉
陳祖為,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訪問學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人文價值中心」全球學者及訪問教授,曾於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任教政治理論30年。近年研究興趣為儒家政治哲學、 比較政治哲學,及當代民主理論。
在二十一世紀生活了二十一年的張先生,目睹新世紀中種種的倒退、逆轉和頹敗,他一定很寒心地發現,世界可以變化,科技可以進步,但人性是永遠不會變的。幽暗與生俱來,而人性中的惡伴隨著系統的惡,在這個世界上無所不在。
—— 郭克:〈追念張灝先生警覺人世與人性之惡〉
郭克,上海學者。
美國立憲遺留的奴隸制「原罪」成了「民主燈塔」的一個巨大污點,最終使美國南北發生決裂。南北內戰消除了這個污點,但是並沒有能消除美國社會分裂。今天,美國左右分裂愈演愈烈,川普四年執政和2020年大選的民粹主義煽動更使美國左右形同水火;川普敗選,甚至有人煽動內戰。美國內戰會換一種形式重演嗎?這是留給當代美國人的問題。答案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
—— 張千帆:〈奴隸制還是經濟利益?美國內戰成因探析〉
張千帆,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大學人大與議會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憲政原理、比較憲法、中外政治與道德理論,代表作有《西方憲政體系》(上下冊)、《憲法學導論》、《憲政原理》、《憲政中國的命運》、《為了人的尊嚴》、《新倫理》、《憲政中國:迷途與前路》。
每代人都覺得自己遇到的挑戰前所未有,但看一下歷史——好在美國歷史不太長,每代人的問題都不是前所未有,一些被問題刺激出來的反應也有與以往類同的模式,所謂穿新鞋走老路。借用洛札達和凱因斯的語言講,川普時代,亨廷頓在美國政界的「奴隸」試圖實踐他的國內和國際政治願景,結果是世界空前的對抗,美國國內空前的分裂。
—— 劉宗坤:〈薩繆爾 · 亨廷頓的盎格魯—新教神話〉
劉宗坤,美國德克薩斯州執業律師、獨立撰稿人,主要興趣包括追蹤聯邦法院案件和觀察社會思潮變遷,著有《原罪與正義》等書。
不過,將無邊的憐憫傾注到勞工之群,仍是三十年代革命阿Q誕生之前的情形。自「階級意識」概念被引入中國以來,五四人文主義對理性精神和道德政治優越性的信心——民主與科學——被譏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無產階級不特是人類歷史苦難最後的承受者,人類解放的希望、歷史正義的實現,都寄託於他們樸素的直覺與本能的覺醒。
—— 趙尋:〈革命國家與倫理—政治:紀念《阿Q正傳》發表百年〉
趙尋,北京大學博士,主要研究興趣為思想史、文明史與藝術哲學,著有《階級的誕生》、《保守主義之誤》等;先後任職於香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
極左和極右本是政治上的兩個極端,兩者之間的距離似乎遠得不能再遠了。但它們卻又像孿生兄弟一樣形影相隨,即便不聯手,也是殊途而同歸。實際上,這種似非而是的現象在現代歷史上已經是屢見不鮮了。
毛澤東的思想和政策,尤其是在文革中推行的一系列政策,連毛身後的中共中央都認為是極左,更不用說文革後民眾的看法了。但是,以左派自居的毛澤東本人卻對美國總統尼克森說,他喜歡右派,喜歡右派掌權。其實,左與右在他那裡從來都是手中雲雨,「左」放在引號中就成了右。
—— 郭建:〈美國的左派文革和右派文革〉
郭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白水校區英文系榮休教授。研究和寫作領域包括英美文學、比較文學、六十年代世界思想史、當代文化批評理論及中國現代史。他是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1976 (2006, 2015)的作者(與宋永毅、周原合作);《中國當代政治運動史數據庫》的編者(宋永毅主編)。 他還同Stacy Mosher合作,將楊繼繩的《墓碑》、高華的《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及譚合成的《血的神話》三部歷史著作譯成英文出版。
朝鮮五百年以儒立國,獨尊程朱思想,維繫整個道統與社會秩序。因應現代化衝擊,固然也有主張開化之儒者,然「東道西器」的精神一直是變革核心。加上日本殖民引起的強烈民族抗外意識,民族性宗教紛然而起,更加趨於保守。反觀中國,在清末內外交迫,除面臨外侮之外,內在社會充滿許多紛亂,太平軍、白蓮教齋亂等四起。棄傳統以謀富強興國之勢不斷接湧而至,在五四新文化運動達至高峰。本文希望不同於過往學者以比較三一運動與五四運動的外在視角,而是以文化思想的內在視角來思索中韓的文化啟蒙⋯⋯
——蘇瑞華:〈中國新文化運動與韓國愛國啟蒙運動比較〉
蘇瑞華,基督教福音宣教會牧師(Christian Gospel Mission,簡稱 CGM),臺灣師範大學東亞所博士生。著有〈韓儒朴殷植的調適思想:求本、求變、求強〉、〈評析《推進中華人民共和國基督教中國化五年工作綱要規劃 (2018-2022)》〉、〈再思宗教進入異文化的隱藏、稀釋與更新:以CGM在台灣之在地化經驗為例〉等期刊文章。
當前國際政治,被迫走向剛強鬥爭剛強,不斷上演著各種意識型態之爭,甚至規模不一的殺傷性戰爭。眼下時局,再再呈現人類剛強手勢下的征用景觀:生物滅絕,溫室效應,環境荒蕪,種族衝突,美中強抗、俄烏戰爭......而台灣也夾縫在「強—強」對抗中,成為地理政治布局下的凶危之地。中山大學文學院,發起並推動「漢學之島與共生哲學」一平台,嘗試將古典漢學放在跨文化與全球性的時局處境下,來進行價值重估。
——賴錫三、莫加南:〈共生哲學對當前世界、兩岸處境的迫切性:與中島隆博教授的對談〉
賴錫三,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興趣在於重構「當代新道家」與「跨文化莊子學」。目前出版:《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當代新道家》、《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跨文化編織》、《道家的倫理關懷與養生哲學》。
莫加南(Mark McConaghy),中山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現代華文文學,二十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中國大陸與台灣現代思想史,中英翻譯。
告別文革絕非一朝一夕之事,長期灌輸的階級鬥爭思維與接連不斷的政治運動,使得中國的現代化轉型尤為艱難。「擺脫文革的思維方式,要比簡單地否定文革困難得多。而若擺脫不了文革的思維方式,我們是走不出文革的。」擺脫文革的思維方式,首先須從談「西」色變的夢魘中清醒過來。釐清現代化和西化的辯證關係,充分肯定西方現代文明所包含的科學精神、民主意識、法治觀念和人文關懷的普適性尤為重要。其次,言論自由是邁入現代化國家的門檻。作為最基本的人權之一,在言論自由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民主和人權的保障只能成為無根之萍。
——趙穎、王曉冉:〈文革下的螻蟻生態: 讀《製造反革命:柳幸福案與文革時期的基層法制生態》〉
趙穎,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共黨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興趣為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現代化,曾發表〈湮沒的帝都與明代王權主義下國家治理〉。
王曉冉,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共黨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興趣為中國共產黨與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
奧威爾一生都在為捍衛真相、捍衛真實而奮鬥,他的寫作亦是如此。「我們對作家的第一個要求是,他不應該說謊,而應該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和真實感覺」。奧威爾對感覺偏愛有加,認為感覺比教條更真實,也更難造假,更能捕捉客觀真相。以作家自己的真實感覺為基礎捍衛客觀真實,這樣的寫作具有反極權的意義。「極權制度真正可怕的地方,不在於它會犯下『暴行』,而在於它會摧毀掉有關客觀真實的觀念」,而奧威爾的寫作就是要捍衛客觀真實。
——陶東風:〈極權環境下的思想控制:讀奧威爾《一九八四》〉
陶東風,現為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主編。著有《社會轉型與當代知識分子》、《文化研究:西方與中國》、《當代中國的文化批評》、《新時期文學三十年》、《當代中國的文藝思潮與文化熱點》、《當代中國文藝學史》、《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價值觀研究》等二十餘部。
哲學自古即矢志於「認識自己」,也就是某一意義的「人學」,而宗教力求接觸永恆,即某一意義的「神學」。今二者既皆不可輕言,則一開始即分享人類生命存在這一片土壤的哲學與宗教,無疑像一對難兄難弟。其在當今之世,如何能重新為自己的活動定位,和重新尋得其所需要的活力,以回應初衷,才是最大的挑戰所在。
—— 關子尹:〈哲學與宗教的分際與共濟〉
關子尹,曾執教於東海大學哲學系,後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任教逾三十載,現為該系榮休教授、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客座教授。研究範圍主要在德國哲學、現象學和西方哲學史;於語言哲學、語文政策、大腦科學、人文電算等領域亦稍涉獵。曾出版《海德格的詮釋現象學與同一性思維》(1982,德文)、《教我心醉:教我心碎》(2007)、《語默無常:尋找定向中的哲學反思》(2008,2009)、《徘徊於天人之際:海德格的哲學思路》(2021)、《我心歸隱處》(2022)等書,並以中、英,及德文發表論文多篇。此外於香港中文大學人文電算研究中心開發「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網絡版」、「漢語多功能字庫」等多種網頁。
延伸閱讀:
| 閱讀推薦 |
《思想》雜誌由聯經出版於1988年發刊,2006年重啟。時至今日累積出版逾40期,收錄的評論、專文、書評已經超過300篇。
總編輯:錢永祥
編輯委員:王超華、王智明、沈松僑、汪宏倫、林載爵、周保松、陳宜中、陳冠中
B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