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李根芳:如何進入史碧瓦克的「異」想世界?跳脫自身,想像異己

文/李根芳(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教授、《在其他世界》譯者)

編按:當代知名的馬克思女性主義者、後殖民論述的重要理論家史碧瓦克,其發表於1987年的第一本個人論文集《在其他世界》,於2021年12月推出全新中文譯本。譯者李根芳特別撰文,來闡述她眼中史碧瓦克的知識貢獻、以及對於華文思想界的影響及參照。(本文原題為〈史碧瓦克的「異」想世界〉,題目及小標題為編者擬。)

在學院,也在人民之間的史碧瓦格

在全球當代人文社會學科的學術圈之中,只要一提到印度裔學者蓋雅翠 · 史碧瓦克 (Gayatri C. Spivak),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她最著名的文章〈底層階級能發言嗎?〉(“Can the Subaltern Speak?”)。

這篇發表於1988年的文章,經過了30餘年的散佈傳播,影響力無遠弗屆。無論是現今移民難民議題、環保生態的挑戰、數位科技發展鴻溝等等,抑或是她當時寫作初衷所關切的性別、階級、殖民歷史、歐陸哲學與印度傳統等課題,「底層階級」的概念都激起了深刻的政治討論與理論思辨,迄今仍方興未艾。把這篇文章的篇名放在「Google學術搜尋」測試,在0.18秒內得到了13萬筆資料,或許可以佐證它的強大威力。

再由各類以史碧瓦克之名所舉辦的學術活動來看,也見證了她的重要性。2006年美國的現代語文學會(MLA)舉辦了一個座談會,討論「史碧瓦克的影響力: 過去、現在、未來」。2008年哥倫比亞大學女性與性別研究中心舉辦了一場國際研討會,主題即是「底層階級能發言嗎?一個概念史的反思」,會議之後與談者的論文於2010年結集出書。2014年美國重要人文期刊PMLA針對「理論與方法論」亦以史碧瓦克的著作為主軸,由數位學者撰寫文章討論批判。

另外在youtube頻道,我們也可以收看史碧瓦克在各個場合的演講與授課。最新上架的大概是她於2018年接受歐洲羅姆藝術文化研究所(European Roma Institute for Arts and Culture’s ,ERIAC)邀請,在柏林所發表的主題演講,她從「底層階級」的概念出發,強調「新人文主義」的重要,並連結到有關當前羅姆人發展的學術辯論。2021年《視覺文化期刊》八月號集結了數十名學者、藝術家等發行了「視覺文化期刊的巴勒斯坦資料夾」,在兩百多頁的專刊裡,她也當仁不讓地與巴勒斯坦人民站在一起,要求以色列政府停止暴行。

她的影響力絕對不僅限於學術場域裡,或者說,絕對不止是在歐美主流的場域裡,除了自1986年起,在印度西孟加拉省及孟加拉偏遠小學訓練教師外,她也參與了東非、西非的非政府組織活動,澳洲、紐西蘭、夏威夷等各地原住民亦以她的經驗及理念為借鏡,探討自身文化認同及作為公民的意義。在拉丁美洲,底層階級也成為原住民、弱勢女性試圖發聲所挪用的一個重要概念。 

對她而言,民主是待人如己,無關乎性別、階級、種族,能跳脫自身侷限去想像他者、想像異己的需求與欲望。

我們究竟要如何定位史碧瓦克?

今年適值史碧瓦克的八十大壽,回顧她半世紀的書寫與貢獻,我們究竟要如何定位史碧瓦克?如何理解她的知識生產及影響呢?她是馬克思女性主義者、後殖民理論家、譯者、哥倫比亞大學講座教授、社會運動實踐者,嫻熟歐陸哲學,特別以解構主義哲學見長,對於精神分析也有精闢剖析與認識。除此之外,也與印度底層研究群有密切的合作。她自認為是一個文學批評家、教育者,她的文學分析不只是文學分析,結合了馬克斯主義、解構主義、精神分析等理論,她對文學、女性主義和使用價值彼此的關連提出了精闢的見解,促使文學文化批評者去直面資本主義經濟邏輯、高等教育學科分工及再生產異性戀常規(reproductive heteronormativity)的霸權與宰制。

她在很多場合說過類似的話,人文學科教師就像是心智健身房的私人教練,教育的目的並不在於喚起意識、喚醒公共覺知。人文學科的目的在於不斷地重新安排欲望,去教導人們閱讀文學與哲學,讓人們得以去想像一個社會公平正義的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 她的「異」想世界即在於運用想像力去想像他者,去認識自我以外的世界,這裡的「異」是「他者」(other),也是「外異性」(alterity),與自身迥然不同。就像她在〈翻譯的政治〉( “The Politics of Translation”)一文中強調,當第一世界白人中產異性戀女性主義者高呼女性團結及姊妹情誼時,或許第一步應該先去學習別人的語言,第三世界其他女性的語言,之後再來談團結、再來談普世性。更進一步地,從精通語言再延伸到文化知識的掌握。因此,她強調深度語言學習,重點即在於對文化感知的敏銳,不同語言與文化表達情感、情動的細微差異,以及與想像力之間的連結。

史碧瓦克在知識生產上最大的貢獻在於,以解構主義反覆詰問、雙重束縛的邏輯出發,去深究權力、價值、倫理等重要命題。她強調閱讀的訓練即是在教導學生如何從關注自身利益及興趣,轉移到別人的利益及興趣,這便是倫理的精神,倫理永遠是朝向他者,而不是朝向自身。如果教育只是在教導「我」、「我的權利」,就永遠不可能打造一個正義的世界。對她而言,民主是待人如己,無關乎性別、階級、種族,能跳脫自身侷限去想像他者、想像異己的需求與欲望。

Journal of Visual Culture, 2021.8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在 Goldsmiths College

我希望能透過這樣的愛來進入史碧瓦克的異想世界,也期待能為中文語境帶來更多的刺激與思考。

華文界為何要讀史碧瓦克

對台灣的學術圈來說,史碧瓦克的知名度及影響力也令人無法小覷,不過,我覺得以她在當代理論與實踐的開創性及基進性而言,她能夠給我們的啟發與刺激,其實還有太多太多的空間可以發揮。比方說,她從歷史和文學的辨論去詰問印度底層研究群如何詮釋歷史資料,從後殖民角度對印度歷史與傳統提出了深刻反思,有不少值得華文界歷史研究者借鏡之處 ; 她對區域研究及國際組織「發展」概念的批判也挑戰了當前學科的諸多盲點 ; 她對語言及翻譯的省思不僅只是在實踐上鞭辟入裡,從哲學的角度更能帶領我們去探究「自我」與「他者」、「同」與「異」的界限。

我從事翻譯的實作、教學與研究多年,一路走來,史碧瓦克所提出的批判及關懷對我的學術生涯影響至鉅。因此,即便深知史碧瓦克的文字艱澀困難、理論深奧不易,但是我還是咬著牙把《在其他世界》翻譯出來,一方面,我篤信史碧瓦克所說「翻譯是最親密的閱讀」,一方面,我覺得這是一種感謝與欠債(indebtedness)。在這個全球化的年代裡,數位浪潮與資訊狂飆席捲而來,或許惟有這樣的精讀、慢讀才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求生之道。我希望能透過這樣的愛來進入史碧瓦克的異想世界,也期待能為中文語境帶來更多的刺激與思考。

| 新書速遞 |

《在其他世界:史碧瓦克文化政治論文選》

- 購書去 -

Be First to Comment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