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學人專訪】海洛伊莎.史塔寧及莉莉亞.蘇瓦茲:巴西民主制度須始終保持開放,去容納新的公民社會權利

訪問、撰文 / 約克 York(「約克在哪裡? Where Is York?」臉書專頁創辦人)

「民主,並沒有一勞永逸的保障,而未來,取決於我們對歷史的提問。我們必須去探索尋找自由民主是根植於哪一部分的歷史遺產;反對社群的孤獨與冷漠…… 現在就有必要行動起來,制定跟執行相關的政策,去思考如何讓民主在巴西重生。」 ——海洛伊莎.史塔寧及莉莉亞.蘇瓦茲

2022至2023年的這個跨年,對巴西而言不只是煙火與慶祝,更重要的是,在這新一年的第一天,右派的波索納洛總統卸任、工黨領袖魯拉總統上任。這場就任典禮及接下來幾天發生的種種事件,如果要寫入巴西歷史,肯定是開啟了一個新的篇章,而且一下筆,就轟動連篇。

在1月初短短幾天,首都巴西利亞接連出現各種值得被記載的歷史畫面。

1月1日一早的總統就職典禮,行政區的綠地是一片紅海,左派支持者們興奮歡慶,目睹魯拉總統牽著一排人上台就任。除了他本人與其現任夫人社會學家之外,還有身障男士、有非裔小男孩、有原住民族領袖郝尼、有廚師、有教師、有拾荒者、有冶金技術員、有藝術家,還有總統夫人的狗,名叫「抗爭(Resistência)」。這是左派的魯拉總統希望傳達的:再一次把「人民(povo)」放在國家決策的中心。

隔週1月8日星期天下午,右派前總統波索納洛的支持者則發起了大規模的示威抗議,群眾身穿巴西國旗的黃色、綠色,大批湧入首都行政區;仗著愛國主義的名號,不願承認與接受 2022 年 10 月總統大選的結果。當遊行至三權廣場,也就是國會、總統府、最高法院所在之處時,他們突破警察防線,成功硬闖進了三個政府最高機構,並在裡面進行大肆破壞。此舉馬上登上國際新聞,轟動全球,被報導稱為「恐怖主義」、「試圖發動政變」。

儘管大選和平落幕、政權已轉移、左右派政府輪替,但巴西人民在意識形態上的衝突及各社會議題上的紛爭,仍是暗濤洶湧,讓人費神難解。

巴西,近乎是地球上與台灣相距最遠的國家。(有另一說是,地心直穿過去是巴拉圭。)其 500 年的歷史雖然不長,卻一路曲折、黑暗、甚至血腥。從外來殖民專政、到獨立建立帝國、再到民主共和國誕生,後又經歷軍事獨裁時期,直至近十年雖然擁有完整的民主投票制度,社會卻在每次大選時屢屢被撕裂,人民不斷走向兩極化。

藉著新書《巴西:被殖民掠奪的熱帶天堂,以狂歡掩飾創傷的森巴王國》的出版,作者海洛伊莎.史塔寧教授及莉莉亞.蘇瓦茲教授將跟大家分享他們對巴西政治,以至於民主自由等價值的想法。巴西和臺灣雖然距離相當遠,但兩者也有相似之處,前者是最晚廢除奴隸制的國家,後者有最晚廢除戒嚴的政權,兩者在民主路上都是年輕的政體。全球南方的互相參照,從彼此聆聽開始。

* 以下為訪談對話
Y=約克 York
H=海洛伊莎.史塔寧(Heloisa Murgel Starling)、莉莉亞.蘇瓦茲( Lilia Moritz Schwarcz)

Y:2022 年的總統大選終於落幕。[1]透過網路消息跟新聞媒體,可以看到在各大城市都出現大型的示威抗議,真不禁讓我思考到,巴西社會會不會在大選後反而更為分歧?我想邀請兩位也談談對於此次選舉的看法,以及您們如何看待巴西社會的分岐?

H:1988 年制定憲法時,巴西決定了以「民主」作為國家的一種政治制度、一種政治實踐及一種政府形式。借用民主哲學家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的定義,民主同時也是一種「社會形式」;但巴西始終未領悟到這一點,輕易將民主棄之一旁,並未多加守護與投資。

現在,正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去面對過去——面對這個國家政體自獨立後一直存在的種種問題,包括過度極權及強烈保守、維護奴隸制、君主制及莊園統治。因前述原因,巴西社會始終持續獨裁、暴力、不平等、階級分明。

為了再次防止「民主」稍縱即逝,我們需要慎重檢視其作為一種倫理、法律及政治理念的意涵。

民主是一種集體社會的生活方式,引導公民群體每日去實踐同一套價值觀,包含團結、寬容、友誼、同情。正是這些價值觀,規範了在同個社群內、擁有平等權利的公民們的共存方式。否則,我們有可能會陷入一種無定型的社會性,而正是這種不穩定的社會性不斷腐蝕著當代巴西的社會結構。

越來越多的人,可能是因為個人本身就冷漠,也可能是這類型的人數不斷在增加而一呼百應,也有可能兩者兼有,正背棄整體社會的共同目標。而這一群人孤立起來,欲逃離城市暴力,只想要保護自己的企業,並享受精緻的私人生活。這些人不再抱持期望去與其他公民建立社會聯繫。在這種情況下,社會歸屬感迅速消失。越來越多人因此退出參與公共事務,同時也全然放棄公共空間的使用。

這裡的公共空間指的是公民共享的地理上的與政治上的空間。政治空間是指最初人民深知彼此間雖有差異,但仍願意討論及辯論政治政策的空間。人民藉由交流來相互啟發、相互就感興趣的議題提供資訊。如果這些公共空間逐漸消失,需要受到集體關心及討論的議題也將無解。僅剩的,只有個人孤獨。這群人背棄了公眾理念,難以再用一個共同目標將他們喚醒跟重新連繫起來;他們就只是一群貪婪、暴力、自私、懦弱和哀怨的男男女女。

今日的巴西人已經見識過民主如何死亡。近年來,我們許多人都震驚地發現民主並沒有一勞永逸的保障,只要稍微不注意沒守好,回歸專制政體的威脅就赫然逼近。

對於未來,取決於我們對於歷史的提問,我們必須去探索尋找自由民主是根植於哪一部分的歷史遺產;反對社群的孤獨與冷漠,採取行動來讓民主重生。

這項工作並不簡單,但是魯拉總統在 2022 年的大選獲勝可說是一個大好機會。現在就有必要行動起來,制定跟執行相關的政策,去思考如何讓民主在巴西重生。我們在此必須強調一下,巴西雖是民主國家,但同時也是一個種族排斥跟社會排斥極嚴重的國家。自 2023 年開始,新政府絕對有必要去面對跟處理不平等的問題,這包含了公共教育及基礎設施的分配,尤其在缺乏飲用水、缺乏柏油路、缺乏電力的地方,去解決近年再次回歸的饑荒問題[2]、去修復被上任政府搞砸的公共醫療系統 (SUS,Sistema Único de Saúde)。以上問題皆須緊急處理。

Y:您們希望透過書寫巴西歷史,向讀者們傳達什麼樣的概念?歷史書寫對政治未來有什麼重要性?您們認為華語讀者們可以藉由本書獲得或學習到什麼?

H:洞悉未來取決於我們對自身歷史所發出的提問。去探索這些提問之解答是一場自我探尋之旅。藉由認識歷史,我們最終能回頭去更好地理解現代社會的種種問題。

其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是,去理解到「民主」是一種開放式的、不完整的制度。民主制度需始終保持開放,為了不同的族群奮戰爭權,並不斷去容納新的公民社會權利。在讀歷史的過程中,我們會漸漸意識到任何國家的歷史,都是不斷在變動、甚至不斷在重複的。

巴西的歷史有著根深柢固的結構,包含貧富差距、種族主義、社會不平等,這些都需要被挑戰、被評估、被改變;也正是我們透過這本書想做的。

對於《巴西》中文翻譯版的出版,我們當時非常開心。我們相信對於亞洲讀者而言,能夠閱讀巴西相關的內容,可以擁有更加豐富多元的視角,去看待歷史事件與現代議題。

當我們讀其他國家的歷史時,常常以為彼此是毫不相干、截然不同的,但總會在某些時刻,我們能發覺相似之處,藉此一同去修復、去面對問題。同時,此書也希望提供讀者們一些「工具」,幫助他們更好地去理解多元文化、政治體系、社會態度與價值觀,以及上述元素們如何影響整體人類社會。

巴西這個國家受到世界矚目,在全球化戰略下佔有一席重要地位,其可能帶來的極大利益吸引著各國的興趣。但我們必須承認巴西的歷史非常獨特:它曾受葡萄牙殖民統治,奴隸制度根深,是全球最後一個廢除奴隸制的國家;它也曾擁立過極其受歡迎的君主制。在書中,我們提到的巴西,是一個四面皆受共和國包圍環繞的帝國,這些特點將會是巴西社會須面對且克服的議題。

Y:如果有機會,有哪些歷史事件、或特定的歷史時期,老師們會想要再多加著墨跟解釋的嗎?

H:絕對是現代史的部分!《巴西》的葡語文稿在 2015 年 1 月定案,在書的結尾處,我們當時提供了一個相對樂觀正向的結語:我們認為公眾政治與全體人民的距離會漸漸縮短、社會不平等將會改善、貧窮人口的生活條件會好轉、公民權利將會普遍受保障,最後,我們的民主將會更為鞏固穩定,持續向前邁進。

民主是巴西人民在 1988 年軍事戒嚴結束之際的集體選擇,由制憲會議確立巴西是一個民主法治的國家。可惜的是事與願違,在2013至2022年間,我們的民主飽受威脅,多次處於搖搖欲墜的邊緣。在 2019 年,人民透過民主投票選出了一位反對此民主政體制度的總統。

除了現代史以外,我們也在持續評估是否有更多我們能向大眾介紹的巴西歷史,尤其是以女性、原住民族、非裔黑人領袖為事件主體的歷史。[3]

Y:在與聯經出版接洽時,我得知在最終出版定稿時,在封面設計上彼此討論了很久……本書葡語版跟英語版的封面,兩版皆採用首都巴西利亞建設時期的照片。它們的整體設計非常不一樣,感覺比較簡約一些,以黑白色作為基調。不知道您對不同的封面評論意見為何?

H:我們常常都是藉由官方的影像和畫作,去認識或想像歷史場景。但人們可能沒注意到,這些畫作們時常都是「被編造的」,由單一宮廷畫家所想像出來的。

聯經出版第一版封面所選用的畫作是由外國畫家所繪,呈現了一個理想化的非現實場景。舉例如第一版封面所使用到的弗朗索瓦-勒內·莫洛(François-René Moreaux)的Proclamation of Independence畫作,是在佩德羅一世時期繪製而成,當時這位畫家人才剛抵達巴西不久,因此在畫作上的「人民」穿著像極了歐洲人。這幅畫作雖然聞名,但明顯是幅劣質之作,連當初提交給帝國王室時就已飽受批評。Debret 的畫作則是一張複製品,僅僅模仿了奧地利王室的加冕典禮。在這張畫作裡,我們同樣看不到「巴西人民」,只有歐洲菁英們的身影。

莫洛的Proclamation of Independence畫作。相片來源:維基百科

本書葡語版跟英語版的封面這兩版的封面不是較為「簡約」,也不是較為「冰冷」。它們同樣是知名攝影藝術家的作品,呈現出巴西利亞這座在短短四年內就從零蓋出的首都。葡語版的封面有著一定的複雜性。照片上的是被稱為 candangos 的勞工們,他們是付出自身勞力、一磚一瓦創建出巴西利亞的開拓者。

《巴西》英文版封面。相片來源:網絡照片。
《巴西》葡萄牙文版封面。相片來源:網絡照片。

我們期望的是不再去吹捧這個國家的夢幻泡泡:一個快樂、熱帶、多彩的國家。不得不說當世人們談起巴西,他們的想像或印象常常都差不多:一個帝國、嘉年華國度、森巴王國。巴西的確也是以上所提之印象,但也絕不僅於此。

相反地,我們想描述並刻劃出巴西的現代化,而這個過程包含「人民」 ——一個時常被忽視但卻是我們歷史上的基本組成單位。目前中文版封面上的畫作選擇就我們而言仍不盡理想,但至少較為偏向人民一些。這正是我們不贊成先前的封面設計,但在修改後願意讓步的原因。

因此,再次談回我們撰寫本書的目的,正是希望這一版本的歷史能拓寬人們對巴西的認識,尤其是現代巴西:自 20 世紀以來,這是一個以都市生活為主體的國家;有電子投票機,因此有最快的民主開票速度;有許多大膽的現代性發展與文化計畫。實際上,每個國家都是這樣,有多重面貌。但我們真心希望《巴西》一書,能去修補跟挑戰外國人們對巴西的刻板印象。

Y:許多人喜歡強調,台灣是華人世界唯一一個民主國家。在巴西近期的大選期間,「民主自由」同樣也被不斷提及跟強調,我想問問您們對於這兩個字、這兩個重要價值的看法? [4]

H:巴西詩人賽茜莉雅·美尼利斯(Cecília Meirelles)在其關於 18 世紀共和派起義的優美詩集《Romanceiro da Inconfidência》中,定義過「自由」一詞:

Liberdade –
essa palavra
que o sonho humano alimenta:
que não há ninguém que explique,
e ninguém que não entenda.
自由 –
這一詞
是人類孕育的夢:
沒有人解釋,
但也沒有人不明白。

但我必須再次強調,民主並沒有一勞永逸的保障。未來取決於人們對歷史的提問。

要捍衛自由,其實只有一個關鍵,那就是我們能如何動員人們捍衛自身自由。漢娜鄂蘭在 1950 年代就說過:「連自由受到威脅時仍不願動員起來的人,就根本不會動員起來。」因此,為了使國家避免走上災難之路,我們必須現在、即刻、迅速地動員起來,將人們聚在一塊一同捍衛民主的價值與原則。

民主早已被寫入史冊裡 —— 它並不是既成的政治事實,而是經過種種腥風血雨:民主的理念並沒有在巴西於1889年建立共和國後就馬上被具體化實踐。而民主思想起源於 18 世紀末後也一路發展曲折。在巴西,它先是被人民透過想像力來實踐,後在社會政治生活領域中透過長期鬥爭來發展。巴西的民主進展緩慢,時有挫折、黑暗、甚至血腥時刻。但我必須再次強調,民主並沒有一勞永逸的保障。未來取決於人們對歷史的提問。

實踐民主的經驗基底都在我們過去的歷史中,這些基底、歷史,就是我們的民主遺產。去追溯其歷史、政治和文化根源,才有可能為未來探路。民主的遺產能協助我們對當前議題反思,透過它,人們才有可能讓人們對民主重振信仰、繼續走在民主之道上。同時,我們也要持續創建新的民主途徑,讓民主更具彈性、更有效。

[1]:2022 年 10 月的巴西大選除了總統選舉以外,同時也包含國會參議院與眾議院議員、各州州長及州議會議員。
[2]:1 月底,巴西國內新聞開始關注起位於北部的原住民亞諾馬米族(Yanomami)的饑荒問題,相關族人們集體病弱的新聞畫面一出現即震驚全國上下。有報導指出,光是 2022 年,就有近百名族人兒童因營養不良而死。
但這不僅僅是饑荒,調查發現:在前任政府期間,亞諾馬米族人已多次發出求救訊號,政府卻未回應跟行動。同時,政府也放任無數淘金者侵入族人領地,並傳出多起拐騙、虐待、性侵事件。以上的問題一直拖到現在。正如以上兩位作者所言,新政府甫上任便須緊急處理許多問題,一刻也不容緩。
[3]:兩位作者除了是歷史學家以外,同時也具有政治學及人類學背景。她們過往的研究發表與出版書籍多與種族、女性、政治政體有關。她們在此次訪問中多次提及,本書與現有的其他巴西歷史書籍相比,是一本屬於「人民」的歷史。因此在書中的確能讀到許多不常被重視的細節,帶領讀者從不同視角去看待同一歷史事件。她們希望能用此書去挑戰巴西歷史根深柢固的結構,也期許新任政府有機會去處理巴西長年積累的問題。而魯拉總統為首的新任政府目前也不負眾望,在行政部門編制上增列了兩個部門:一是歷史上首次增列的原住民族部(Ministério dos Povos Indígenas),部長由原住民族重要領袖Sônia Guajajara 擔任;另一是重新設立 2015 年遭停擺的種族平等部(Ministério da Igualdade Racial),部長由長年耕耘反種族主義社運的 Anielle Franco 教授擔任。Anielle Franco 的胞姊是 2018 年遭政治謀殺的里約市議員 Marielle Franco。兩行政部門的增列及原住民族及非裔作為部長的選擇,絕對有其多元代表性及歷史象徵性。1月13日的部長就職典禮上,伴隨非洲鼓聲與族人歡呼聲,兩位部長攜手登場。Sônia Guajajara更在就任演講時說到:「巴西,再也不會少了我們。(Nunca Mais Um Brasil Sem Nós)」 這感人催淚的一幕,或許來得遲,但還不算太遲。
[4]:之前提到前總統波索納洛的支持者,在上街遊行時,經常喜歡使用巴西國旗色,藉此宣揚愛國主義,並聲稱左派會帶國家陷入可怕的共產制度、走上委內瑞拉的後路。他們秉持著「民主自由」的精神:以民主之名上街抗議選舉結果不公、控訴投票機受操弄,以自由之名發表各式言論,包括散播假新聞(fake news),並不屈不撓地藉社群媒體來渲染帶風向。同時,這些支持者卻時不時懷念軍事獨裁時期。多數人認為唯有軍事介入,才能終止現代巴西社會的各種亂象。而由於「民主自由」二字近年來在巴西社會遭到濫用,不同派系支持者對此兩項價值的解釋天差地遠。因此,我希望把握住此次訪問的機會,聽聽兩位作者對於「民主自由」的解讀。

延伸閱讀:

| 閱讀推薦 |

《巴西:被殖民掠奪的熱帶天堂,以狂歡掩飾創傷的森巴王國》

- 購書去 -

Be First to Comment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