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李一冰:白石老人的苦學和成名

文 / 李一冰

編按:木匠出身的齊白石,如何成為了一代傳奇畫家?又有哪些生命經歷,展現出他非比尋常的氣節?李一冰寫下一代畫師白石老人的生平故事,也對照自己半生坎坷流連;文字冊頁留下的雪泥鴻爪,同樣記錄了李一冰一生與命運掙扎奮鬥的心路歷程,映照著他的精神追求。(* 本文摘自《冰心玉壺:李一冰文存》)

報載一代畫師白石老人於本年(1957年)九月間以九十七高齡(實際是九十五歲),在北京因病謝世了。

大家都知道,齊白石本來的出身是個木匠。湖南大名士王闓運的門下,有過三個曾做工匠的弟子,一是鐵匠張仲揚,傳其經學;二是銅匠曾招吉,頗好文章;第三個就是鄉人通稱「芝木匠」的齊璜。

齊白石相。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縣南百里的杏子塢,父祖都是力耕的田父,家境非常清貧。只在八歲那年,由他母親竭力張羅,才得在村塾裡讀了半年書,終因家中需要幫助的人力,使這個最喜歡擺弄筆墨,從舊帳簿裡扯下廢紙來塗畫的小孩,被派去擔負牧牛砍柴的責任。這在他和他的家人,都有不得已的苦衷,如〈白石自狀〉回憶他祖母當年的苦語:

汝父無兄弟,(吾)得長孫,愛如掌珠,以為耕種有助力人矣。……今既力能砍柴為炊,汝只管寫字!俗語云:三日風,四日雨,那見文章鍋裡煮?明朝無米,吾孫奈何?惜汝生來時,走錯了人家。

於是,這不滿十歲的小牧童,便只得將《論語》掛在牛角上,日日以負薪為常業了。

不久,他的祖父死了。其時,他家全部家財只有六十千文,僅夠辦理喪葬;靠他父親一個人耕作田地,家口既眾,幾乎無計為生,原想派這長子扶犁幫工,但經試作,到底年小力弱,還做不動這樣的粗活,沒辦法,才叫他改行去做木匠。

白石初習粗工,三四年後又改學小器作,雕刻桌椅床櫃上的裝飾花紋。每晨從他師傅肩斧提籃,到主雇人家去做活,日暮歸家以後,即用松油柴火作燈,自由作畫,從不間斷。這種木器上的雕花工作,意匠圖案,也須變化創造,就為了幫助他選取雕刻的花樣。有一天,他的師傅給了他一部《芥子園畫譜》,[1] 這是白石平生第一次得見的畫冊,喜如拱璧,從此,松柴火光下的摹習功夫,便益加勤奮起來。

《芥子園畫譜》(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這一代畫師的天才,無論是繪畫或金石篆刻方面偉大的成就,卻都是從雕花木工這樣狹窄的路上,磨練出來的。

做了十餘年木匠,他的細工做得很精緻,花樣又能別出心裁,不落師傅們圖稿的窠臼,很為縉紳大家所賞識;慢慢地,也常為鄉人們畫點帳簷之類,卻被一位鄉中名士胡沁園先生賞識起來,介紹他從陳少番學詩,從蕭薌陔、文少可學寫真。其後他就做了畫匠,為紳士人家畫祖先的衣冠像,和生時的小照,資以贍家謀生。

白石學詩之前,讀書不過半年,陳老師給他讀點唐詩三百首時,他還識字不多,只好用別字注音來強記。自記往事詩曰:

村書無角宿緣遲,廿七年華始有師;燈盞無油何害事?自燒松火讀唐詩。

白石作畫,除寫真畫像外,初以工筆為主,最擅草蟲。有人說他的工筆畫,學自宋元院派,其實,他作畫的老師是養在家裡的一大批紡織娘、蚱蜢、蜻蜓和蝴蝶,朝夕凝眸觀察,不苟不懈地面對實物,作直接寫生的功夫,很少摹古之作。抗戰勝利後,我還在上海幾大箋扇莊裡,看到過他這種工筆草蟲的舊作,紡織娘翼翅脈絡的精緻,細逾毛髮,掩在翼後的胸腹肢節的形態完整之美,真欲令人叫絕;又據說白石所畫的寫真人像,能於紗衣裡面透視袍掛上的團花樣,自認是得意絕技。凡此功夫,都不是單靠師承傳授可以幸致,也唯有下過這麼大的苦功,才築就日後成功的基礎。

他在四十歲後,才離開湖南,遍歷名山大川,結交天下的詩人畫伯,他的畫風才有轉變,跟著他的胸襟,閱歷逐漸放大。書學吾鄉(杭州)金冬心,畫學八大,糅合石濤、癭瓢、青藤諸家的神髓。晚年定居北平,才又獨創紅花墨葉的兩色花卉和水墨的蝦蟹青蛙等,氣韻更加挺秀、境界更加脫俗。

至於他習治印,為時更遲,用功也更苦。

白石始學篆刻,已在三十歲後,那時候,他已與一般朋友組織了龍山詩社、羅山詩社等,與當地的縉紳子弟、文人學士相往還、相唱和了。

他到湘潭巨族黎文肅公家去畫像,才從黎家公子輩講求篆刻之學,先習浙派丁(龍泓)、黃(小松)印法。因他雕刻木器,對於刀法有過訓練,所以操運特別遒勁,章法特別樸厚,初露鋒芒,便和常人不同。後來又在黎家得見趙之謙的《二金蝶堂印譜》,此書對他治印方面的啟迪,殊不亞於初見的《芥子園畫譜》,為他開闢了另一天地。當時得書不易,他用朱筆鉤存,朝暮夕刻;但是,篆刻功夫,不比紙墨繪畫容易見功,他曾為此非常苦悶,有一天,他問黎鐵安道:「我總刻不好,奈何?」

鐵安答道:「南泉沖的礎石,挑一擔歸,隨刻隨磨去,盡三四點心盒,都成石漿,就刻好了。」

趙之謙:《二金蝶堂印譜兩種》(上海書畫出版社,2019)

白石真能實行,後來作羅山往事詩,敘述這段學印事,有曰:「石潭舊事等心孩,磨石書堂水亦災。風雨一天拖雨屐,傘扶飛到赤泥來。誰雲春夢了無痕,印見丁黃始入門。今日羨君贏一著,兒為博士父詩人。」第一聯自注云:「余學刊印,刊後復磨,磨後又刊,客室成泥,欲就乾,移於東,復移於西,移於八方,通室必成泥底。」只此數言,已將他當時學習的辛勤與狂熱,刻畫無遺了。

一般人都以為齊白石的成名,係得自湘綺老人的提攜。其實這是因為王闓運自負大名,旁人容易附會之故,按諸實際是不大確實的。

白石認識王闓運,是王門三匠之一,又是白石的龍山詩社社友張仲颺介紹的。當時,這位大名士倒很想馬上收他這個弟子,好與銅匠、鐵匠配起來湊湊鬧,無奈白石生來傲骨,怕被人說趨附,不肯執贄。直到五年以後,即光緒二十五年白石卅七歲,他才正式拜師。《湘綺樓日記》是年正月二十日記曰:「看齊木匠刻印字畫,又一寄禪張先生也。」十月十八日又記:「齊磺拜門,以文詩為贄。文尚成章,詩則似薛蟠體。」呼之為齊木匠,訾其詩為薛蟠體,辭氣之間即已流露十分輕薄,實在也無若何愛才的誠意;然而,白石對於這位老師,卻終身敬禮不衰,但其詩文造詣,一點也尋不出曾受湘綺影響的痕跡,他能自保真純,與湘綺那一派「江湖唇吻之士」(李慈銘詈王語)的作風面目是完全不同的。

真有造於這一代畫師者,首推最早提攜他的胡沁園。白石係因胡的識拔和幫助,才得拋撇斧斤,學詩作畫的。故其哭沁園師的十四首絕詩中,有云:「學畫乖忌能精罵,作畫新奇便譽詞。惟有莫年恩並厚,半為知己半為師。」又曰:「成就聰明總孤負,授書不忘藕花池。」這都是他質樸的知己之情的寫實。

王闓運:《湘綺樓日記》(岳麓書社,1997)

白石初次離湘,係受夏午詒(壽田)之聘到西安去為他愛姬姚無雙教畫。他在那兒獲識時任陝西臬司的樊樊山(增祥),樊因欣賞他的畫工,鼓勵白石應盡畫師的職責,當由他上薦與愛好作畫的西太后。因此,翌年春上,白石便與午詒一路首次到了冠蓋京華之地。

但是抵京不久,他又忽然覺得自己的個性頗不適合侍候貴人,所以不等約好的樊山到京,就又強辭午詒,悄悄地逃回湖南去了。此後,他又隨侍王湘綺遨遊江西的廬山,翌年又應樊山之約,到廣西桂林去由樊山替他訂立潤例,刻印為活;再到廣東,為當時做著欽廉兵備道的郭人漳(葆蓀)教姬人作畫,同年遠遊安南香港,轉至蘇滬一帶,去南京訪尋大書法家李梅庵。在這期間,這位藝人的行腳,真可謂是風萍浪跡,遍歷南北;而他的交遊幾乎遍接全國的勝流,除前述的夏、樊、郭三人外,他還和大詩人易實甫、大畫家陳師曾,以及楊度、姚芒父、陳半丁、羅癭公等文酒往還,詩畫唱酬。這位湖南湘潭鄉里的木匠,已經岸然廁身於領袖全國的藝文壇上了。

樊山是白石詩、印的知己,他作〈題白石詩草〉,引金冬心詩:「隻字也從辛苦得,恆河沙裡覓鉤金。」稱許他的詩作是:「看似尋常,皆從劌心銶肝而出,意中有意,味外有味,斷非冠進賢冠、騎金絡馬、食中書省新煮捻頭者所能知。惟當與苦行頭陀在長明燈下讀,與空谷佳人在梅花下讀,與南宋前明諸遺老在西湖靈隱、昭慶諸寺中相與尋摘而品定之,斯為雅稱耳。」——這樣的揄揚,實在不易。

陳師曾自己是名滿大江南北的畫伯,但他傾倒白石的天才和功力,便竭力稱譽,幾乎無所不至地代他宣傳。一九二二年,他去日本時,就帶了大批白石的畫幅去為他推介,一幅杏花,售價百金;二尺山水,賣到二百五十元,這在當時,不得不使白石自己也驚為意外的「善價」。從此白石的畫名,傳揚海外,後來他的作品之入選巴黎藝展,淵源亦自此始。

所以,白石北平寓所的客廳裡,常年掛著三位老者的照片,正中一個鏡框是本師湘綺老人像,右邊是胡師沁園,左邊就是陳師曾——這三人都是最有造於白石的師友。

又說,北洋政府時代紅極一時的國會議員胡鄂公,也是白石書畫知己,白石之受林琴南稱譽為「南吳(昌碩)北齊」者,即係得力於鄂公的推轂。

白石老人自謙說:「雕蟲小技,感天下之知名。」而他的成名,時已行年半百,積三十餘年的苦學,又幸得提掖有人,才獲嶄露頭角的,得來何嘗容易。他是一個識字無多的木匠,卻靠著松火作燈的夜讀,廢紙堆裡的描摹,磨石作泥的刻印中,千錘百鍊出來的人物。旁人說是天才,那天才的這一份攻苦,也就非比尋常了。

抗日戰爭期中,白石住在淪陷的北平。當時敵偽中人,附庸風雅,慕名求畫者,踵趾相接。年已八旬的老翁,實在不願接待這班牛鬼蛇神,虧他想出了辦法。手書了一紙大字直幅,題曰:「畫不賣與官家,竊恐不祥,告白」,榜諸門首。文曰:

中外官長要買白石之畫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親駕到門。從來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謹此告知,恕不接見。

白石老人的氣節,是不可以隨便汙抹的。

《墨蝦圖》,遼寧省博物館。相片來源:維基共享

[1] 編者按:「芥子園」是清初著名文士李漁在南京的別墅,《芥子園畫譜》是李漁的女婿沈心友主持編著的,內容詳細介紹了中國畫中山水畫、梅蘭竹菊畫以及花鳥蟲草繪畫的各種技法,代表著清代前期雕版彩色印刷的高峰。

延伸閱讀:

| 閱讀推薦 |

李一冰:《冰心玉壺:李一冰文存》

- 購書去 -

Be First to Comment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