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周雪凝:在孤獨感瀰漫的現代社會,我們該如何交朋友?——讀《朋友原來是天生的》

文/周雪凝

編按:30年前,羅賓 ‧ 鄧巴提出了一組數字:一個人最多能保持關係的朋友是150人,其中關係最密切的不超過5人。在網路盛行、社交媒體愈來愈發達的今日,這種規律是否還適用?我們又該如何在孤獨之中尋找與自己最為契合的一段友誼呢?《朋友原來是天生的》是鄧巴全面研究友誼、人際關係的科普大作。社群年代、臉友無數的現代人,將能透過鄧巴的科學分析與觀點,重新思考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如何從素昧平生變成摯友,窺探社交世界令人驚奇的複雜性,並且深刻理解友誼……

朋友是人生中不可缺席的部份,每個人身邊都有朋友(就連《浩劫重生》的查克也有朋友威爾森!)假如現在你要用一張白紙列出親友清單,你預計最終列出多少人?

科學研究替你預測,你最後絞盡腦汁列出的可能有大約150人(或更少)。

開展你的友誼育成遊戲吧!

現今社會科技發達,我們社交媒體上可以擁有上千位朋友。可是真實會相約見面或邀請出席聚會的朋友來來去去或只有一些熟面孔。著名學者羅賓.鄧巴(Robin Ian MacDonald Dunbar30年前提出「鄧巴數字」的人際關係理論,推定一個人最多可與150人保持朋友關係,而當中密友則只有5人或以下。鄧巴假定人的大腦處理人際關係能力有限,因此縱使現時科技進步,我們朋友圈的大小最終係由大腦的心智網絡發達與否決定。而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隨著人生經歷不同階段,朋友也會換過一批又一批。小時玩伴長大後變成點頭之交,讀書時期結交的朋友出社會後也可能會有變化。因此你的150人清單其實會隨時更新,今日的好友過幾年或不再親密。但讓我們回到問題第一步:友誼是如何開始的?

鄧巴的著作《朋友原來是天生的:鄧巴數字與友誼成功的七大支柱》以科學角度解剖友誼,朋友除了和你過生活之外,更有可能讓你遠離疾病延年益壽。而友誼成功建立亦有跡可尋,當中涉及時間累積及七大支柱,讓我們一步步觀察友誼的誕生;分析亦指出男性和女性維持友誼關係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透過鄧巴的分析,我們可以重新了解友誼、甚至重新理解人際關係。

友誼七大支柱 尋找潛力友伴

關於朋友,你會覺得大家想法相近是因為志同道合還是潛移默化?了解友誼七大支柱後,你將會得到答案。鄧巴著作提到良好的友誼需要七大支柱建立,當你和朋友同質性愈高,你會傾向花更多時間向他相處,關係亦會相對親密。閱讀途中,我回想身邊各式各樣的朋友與我也有一部份同質性,例如我和一眾酒友有共同興趣、相近的價值觀念以及共通的幽默感。這些因素亦會驅使我選擇與他們聚會,增加友好度。

時間決定友情

認識陌生人是友誼的開端,要進一步建立關係就需要花大量時間互相認識。鄧巴引述一項針對大學生的研究結果,發現友誼建立與時間投放成正比例,研究指出與陌生人初次見面後,我們約需和他相處45小時才可由泛泛之交晉級為一般朋友。而要達成密友大概要每天花2小時或更多時間維繫,可見時間對友情的重要。

男女友誼相處大不同

每人身邊總有一些異性好友,可是有時與他們交談與相處總會有令人氣結的時候。事實這不是你和他的錯,只是男女對待友誼的方式各有不同,一項調查指出男性和女性與好友交談的時間展短有異;當中男性每週平均用12小時與他們最好朋友交談,而女性則每週平均用17.5小時與最好朋友交談。而男女維持友誼的方式亦有所不同,男性維繫友誼的方式是建基於他們共同「活動」(例如踢足球、上酒吧等)的時間,相反女性維繫友誼最有效方式是交談。這個顯著差異會否讓你學會與異性相處?

再次高呼友誼萬歲!

近年社會逐漸聚焦人類的孤獨感,並研究孤獨感對個人身心和社會的影響。有不少研究指出有孤獨感的人罹患疾病的風險比擁有完整社交網絡的人為高。更有研究明確指出60歲後社交孤立、感到孤獨的人士死亡機率會比擁有社交網絡的人士高30%。由此可見孤獨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實在不容忽視,而友誼正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因素。鄧巴的著作讓我重新了解友誼的重要,以及維繫友誼的因素。同時亦會重新檢視身邊的人際關係,嘗試認識更多新朋友,然而在科技進步的今日我們亦有不少網絡朋友,鄧巴的理論是否可以同樣應用到網絡朋友之上?就讓你未來嘗試尋找答案。

延伸閱讀:

| 閱讀推薦 |

朋友原來是天生的:鄧巴數字與友誼成功的七大支柱》

- 購書去 -

Be First to Comment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