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陳樂行:穿透迷思與偏見,探尋跨越國土的中亞史——讀白桂思《絲路上的帝國》

文/陳樂行(自由撰稿人)

談起絲綢之路,不少人的印象可能是陳奕迅口中:「一個闖絲路,比失戀更糟」,中國新疆一片荒蕪的沙漠地帶。對歷史稍有認識的讀者,應該會知道絲路曾經是中國通往西方的主要貿易路線,是中國商品(尤其是絲綢)傳入中東及歐洲文明的渠道。

但事實上,大多數的絲綢之路商人並不是千里迢迢,穿越高山和沙漠,由中國一路走到中東進行貿易。絲路不只是中國和西方兩個地點之間的一條路,而是一整個經濟體系。絲路所經的中央歐亞地區,曾經在絲路所帶來的國際貿易支持下,發展出極度繁榮的國家。中亞諸國與中西文明的邊境貿易交流,讓貨品以至文化從中流動,才是真正打通中國和西方的主要角色,甚至可以說,他們是中西歷史發展的重要推手。但是,大多數人對他們的認識是多麼的少,而且往往是從其他地方,充滿偏見的歷史紀錄而來。到底為什麼這個曾經地位顯赫的發達地區,今天會被視為文化落後的蠻荒之地?他們又是如何看待毗鄰的「文明」國家?

 

Beckwith, Christopher I., "Empires of the Silk Road A History of Central Eurasia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Prese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白桂思《絲路上的帝國: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引領世界文明發展的中亞史》(聯經,2022)

無論如何,這種以中亞為核心,跨越國土的宏觀視角,絕對是一般讀者在讀本國歷史時不會遇到。

《絲路上的帝國: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引領世界文明發展的中亞史》一書,就以中亞地區為中心,講述絲路的歷史。在本書中,中亞人不再是歷史的配角——中國史書中侵擾邊疆的蠻族、歐洲人筆下進犯文明的羅馬帝國的野蠻人。就如同我們在讀中國或者歐洲歷史時,會讀到每場對外戰爭背後的起因,這些遊牧民族往往也有他們的動機。他們不是「文明」國家的刻版印象一般,盲目地崇尚暴力,只想著在富庶的文明世界姦淫擄掠,而是與其他古文明同樣複雜的群體,有著豐富的文化。

本書作者白桂思,除了是著名的中央歐亞史學者,也是歷史語言學的專家。本書的開首部分,正正把語言學與中亞史結合在一起。雖然書中滲入的語言學課題可能較為深奧,但本書作為歷史書籍,一般讀者其實未必需要深究當中的語言學理論,只需要知道古時語言演變,是理解當地歷史,尤其是缺乏文字紀錄的時期的歷史的重要渠道。打個比方,假如四千年後的人們,並沒有當代兩岸三地的確切景像,只拿著一些出土文本,其實一樣能發現不少蛛絲馬跡,例如他們可能透過香港比起中台兩地所用更多借用詞,甚至中英夾雜的口語文本,推理出香港和英語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說不定再加上口耳相傳的傳說、一些英式建築遺址,就知道英國和香港曾是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作者就是透過印歐語系在不同地區的演變,重塑出原始印歐人從中亞草原向外遷徙,成為今天日耳曼人、希臘人、伊朗人、印度人等等不同分支的時序。

一些本身已經為人熟知的歷史事件,作者亦會加入新的詮釋,不只是以中亞人的角度,也詳細分析背後的歷史、民族和經濟誘因。談起唐代的安史之亂,一般的中國歷史課,可能只會提及中國的內部政局——唐玄宗和楊貴妃、朝中奸臣和安祿山之間的瓜葛,彷彿歷史只是幾個人之間的恩怨情仇。本書則從唐初的中國國策說起,指出唐朝從立國以來對於中亞持續百多年的帝國主義侵略、在當地建立殖民政府,以及中國士兵在當地的一系列暴力行徑。粟特商人出身的安祿山兵變背後,是得到主導絲路經濟的粟特商人群體的大力支持。與此同時,毗鄰唐朝邊境的阿拉伯帝國伍麥亞王朝,也在中亞遭遇粟特人支持的叛亂,伍麥亞王朝被推翻,以中亞為基地的阿拔斯王朝取而代之。在中亞北部,與粟特人關係密切的回鶻人推翻了突厥帝國。這些事件在時間上的吻合,甚至令人懷疑各地的謀畫者是否有某種聯繫。無論如何,這種以中亞為核心,跨越國土的宏觀視角,絕對是一般讀者在讀本國歷史時不會遇到。

長久以來,中亞的不同群體,無論是遊牧民、城市人還是農民,都很清楚貿易是其主要命脈,反倒是周邊的大陸國家,一方面覬覦中亞的土地財富,卻又對貿易本身不屑一顧。

相比起從前的繁榮歷史,今天中亞地區的貧困,是絲路經濟體系的結束直接造成。世界大環境的轉變,例如歐洲人的地理大發現,讓海上貿易佔有越來越大的位置,固然有著其影響,但作者引用大量當時的史料,說明這遠遠不是絲路沒落的主因,甚至根本沒有動搖到絲路在周邊地區的地位。絲綢之路一直與中亞人民的命運扣連在一起,亦是伴隨著中亞最後的草原帝國——準噶爾汗國的滅亡而一同終結。長久以來,中亞的不同群體,無論是遊牧民、城市人還是農民,都很清楚貿易是其主要命脈,反倒是周邊的大陸國家,一方面覬覦中亞的土地財富,卻又對貿易本身不屑一顧。清朝中國向準噶爾汗國發動侵略戰爭,殘暴的屠殺當地人民,隨後與佔領中亞西部的俄國互相封鎖邊境,嚴格限制邊境貿易,徹底斷絕了中亞地區的往來,對當地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沿海貿易體系,是在絲路斷絕過後,才真正取代其地位。不論是俄國還是中國所佔有的中亞地區,殖民政府將當地人民從僅存的「官方」貿易排除在外,令他們陷入極度貧困之中,當地發展停滯不前,直到今天也未有完全復原。

誠然,本書的觀點有時確實偏袒中亞人。對於中亞文化對其他文明的影響,可能會略嫌誇大,讀者絕對不應照單全收。談到現代不同思想對中亞的影響,作者的立場也未必與各位讀者相符。但是,筆者認為這不會阻礙讀者吸收書中嘗試描繪的,中亞由古到今的真實景象。畢竟中亞人是本書的主角,作為長久以來在各地史書被妖魔化的對象,他們在推進人類歷史的角色一直被遺忘,針對他們的暴行被輕輕帶過,甚至合理化。像古代中國就把西北方的草原國家一律視為威脅(儘管他們除了在中國非常虛弱的分裂時期外,幾乎完全沒有成功佔領過中國國土),視當地人的人命如草芥,導致多少悲劇的發生。

本書所給予的,除了是一個機會去了解中亞被忽略的歷史文化,破除對他們的迷思,也是反思社會以過於表面的刻板印象看待其他群體,對這些活生生的人們帶來的影響。我們在今天對待不同群體時,也應該嘗試理解,他們所見的世界又是如何,也許我們之間是多麼的相似。

(* 本文標題為編者擬)

延伸閱讀:

| 閱讀推薦 |

《絲路上的帝國: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引領世界文明發展的中亞史》

- 購書去 -

Be First to Comment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