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思想選書】九本書,聽聽原住民們如何「用筆來唱歌」

編按:原住民作家、學者孫大川曾說,台灣原住民文學是「用筆來唱歌」。金曲歌手阿爆 則在新書中寫道:「從父母親戚會自稱『山地人』的年代,到現在大眾有意識的稱呼我們為『原住民』的時代,我的生命經歷很多不同元素的滋養與碰撞,不論是族群的身分、信仰、職業、個人格特質養成等等」。原住民文學,寫的不僅是高山、海洋、陸地壯闊絕美,還有人與土地的親密情感。迴環於山海之間的文化記憶與歷史創痛,曾經承受污名,進入都市而離愈來愈遠……原住民們如何繼續書寫?思想空間為讀者精選九本讀物,一起領略原住民們如何用母親的舌頭、說自己的故事。

《Ari 帶著問號往前走》

阿爆 Aljenljeng (著) 
聯經,2022

2020年,阿爆 Aljenljeng以《kinakaian 母親的舌頭》獲金曲獎年度專輯、最佳原住民語專輯以及年度歌曲等三大重要獎項。這個在混搭曲風中唱著排灣語的女孩是誰? 一個從小愛唱歌的原民女孩,生長在原與漢、都市與部落場景的轉換之間,經歷各種元素的滋養與碰撞。她曾經做過護士、喜劇演員、節目主持人……當她以為不會再與音樂發生關係時,音樂又選擇了她。 回顧阿爆的生命經歷,每一個階段恰巧都像沉浸、交錯、融合的實境秀。Ari是排灣語走吧、Let’s go的意思,讓我們來看,阿爆是如何帶著不同的身份與角色,繼續精彩地往前走的?

《最最遙遠的路程》

胡德夫(著) 
印刻,2019

1950年代出身臺東卑南族、排灣族的胡德夫,是「台灣民歌之父」,也是「台灣原住民運動先驅」。他在少年時期就離開父母、家鄉,北上求學,進而啟蒙音樂之路和民族自覺,往後投入原權運動與民歌創作之中。《最最遙遠的路程》收錄胡德夫19篇散文作品,回顧其幼年家庭生活、求學過程中的多位恩師,原運的戰友,還有每一首民歌作品背後的喜悅與傷痕,也帶我們看見台灣民歌時代的輝煌,以及多元族群的融合。

《久久酒一次》

孫大川(著) 
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2010

《久久酒一次》是卑南族作家孫大川於80年代初出版的第一本書。書中提出了諸多重要觀點,例如:黃昏意識、活出歷史、「山」的自然回歸、「久久酒一次」的生命美感、山服觀點等等,相當程度地牽動當時文化的脈動,形成一股原住民的思潮。本書一方面深深地撼動台灣社會對原住民世界的刻板理解,搭起了社會大眾與原住民之間善意的回應與認識,一方面以原住民的主體述說,反映了「番刀出鞘」的態勢,介入台灣歷史,為族群的存有找尋生命的實踐根基。

《拉拉庫斯回憶:我的父親高一生與那段歲月》

高英傑(著) 
玉山社,2018

高一生,鄒族菁英,從日治時期就是部落裡引領進步思潮的代表人物,推廣農業、關心教育,參與鄒族語言、文化的紀錄與保存等,更具有音樂才華,創作出許多融合部落與自然的歌曲,戰後提出台灣西部原住民高山自治縣的構想,被國民黨政府羅織罪名受難,使得高英傑一家人有著不同於一般的遭遇。

本書是高一生第5個孩子高英傑所著,書中寫了關於父親、部落、以及自己成長過程的回憶。不但記述了鄒族部落的傳統與因應時代變遷的無奈,也記述父親與家人的遭遇,寫小時候的部落生活,介紹鄒族文化祭儀與氏族,紀錄日本時代人事物的「遺留」,外省「國語」的滑稽,基督教和西方人,家族故事、天災記憶,等等……為島嶼歷史補上一個原住民知識菁英的家族故事。

《回家 ‧ 回部落》

莊世瑩(著)、張振松(繪) 
聯經,2014

「鄒族戰祭」Mayasvi是鄒族最重要的祭儀之一,不僅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承意涵,更是人與人、家族與男子會所、鄒族與天神,最重要的連結所在。繪本藉由現代鄒族青年巴蘇亞的返鄉過程,娓娓道述鄒族歷史、瑪雅斯比的由來以及族人生活習性。巴蘇亞的童年記憶,也牽引著他再次回到這塊土地,尋找他在鄒族部落的落腳處,看看這一塊他所愛的家鄉……繪本中亦有鄒族人舉行戰祭儀式時的情景,在圖與文的相互襯托下,台灣原住民的文化、生活與鄒族戰祭的由來與其意義幻化為淺顯簡潔的故事,能讓台灣原住民的傳統文化得到重視、並繼續傳承下去。

《大海浮夢》

夏曼 ‧ 藍波安(著)
聯經,2014

出身蘭嶼的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是文學作家也是人類學者,在四處闖蕩求學後回到故土,以寫作為職志。這本書凝聚了作家半世紀以來對自我與家園的探索與感悟,更寫及庫克群島國,斐濟、印尼群島,巴布亞、大溪地、菲律賓,廣及南太平洋的諸多群島的探險,是台灣海洋文學的經典之作。浮夢的海上旅程,如作者夏曼‧藍波安筆下生動地浮現:「不同國籍的人要長期共生在沒有船艙的仿古船,長時間曝曬在赤道的艷陽下是需要耐力、深厚的心理素質的。你也會發現每天睜開眼睛、閉目睡覺都在海上,夾在黑色的星空下與無情的波濤上,船隻的脆弱如一片樹葉……」

《張開眼睛將黑夜撕下來:瓦歷斯 . 諾幹散文詩》

瓦歷斯.諾幹(著)
讀冊文化,2021

瓦歷斯.諾幹,泰雅族作家,出生於臺中縣和平鄉Mihu部落(今自由里雙崎社區),漢名吳俊傑,省立臺中師範專科學校(今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畢業,曾在不同學院任教。 早年閱讀周夢蝶、余光中、洛夫、楊牧等詩人作品,後來受吳晟影響,開始注重勞苦大眾的生活。在散文詩集中,瓦歷斯・諾幹以樸實而又溫暖的筆觸寫下家族、理想、現實,乃至國際時事,既保留了散文明確、清晰的敘述,卻又蘊含著詩的意象,為讀者呈現出更加複雜、耐讀的個人與族群歷史:「如果還能夠追回童年:在山林追逐狐狸的蹄痕;麥子成熟於秋末,邀星星列席豐年祭,新釀的麥酒分送親友;伐木咚咚抵禦新寒,等待香菇在春天爆裂……如果還能夠追回童年?」

《我長在打開的樹洞》

程廷Apyang Imiq(著)
九歌,2021

程廷Apyang Imiq,花蓮太魯閣族的原住民作家。在他生活的支亞干部落,有一條名為Rangah Qhuni的支亞干溪,意思是「打開的樹洞」,形容河道突然開闊,就像深邃的洞穴被打開,陽光照射進來的樣貌。程廷從一個離鄉背井且不太了解自己部落傳統的原住民青年,到返鄉種田打獵,書寫部落歷史和家鄉故事,其身體感知和文字也像打開的樹洞一般寬闊明亮,令人感受到原民文化的絢爛與豐富。 《我長在打開的樹洞》這本書中,程廷以筆墨為獵槍,在山海世界擘畫布局,寫離鄉離土後返鄉耕獵,以及面對傳承與身分認同的衝突,歡快又哀傷地一槍擊中我們的心靈。

《妖怪、神靈與奇事:台灣原住民故事》

王洛夫 (著)、陳盈帆 (繪)
聯經,2016

《妖怪、神靈與奇事:台灣原住民故事》是第一本將台灣16族加上凱達格蘭族,以童話與神話相結合的繪本故事書。這些故事中,包含了神話、傳統習俗、鬼神傳說、信仰祭儀等文化元素,並加入了現代的環保等議題,有些改寫的內容也忠於原味,絕對是以一顆虔敬與尊重的心創作,源於對土地和大自然的孺慕。土地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文化之母,人與大自然,可以和諧得像一首動聽的歌。其中有人與土地的情感、還有代代相傳的生命力。但願這些故事能讓更多人知道:人們再度與土地親密擁抱,當大家手牽手圍成圈,載歌載舞慶豐年時,便有真正的歡樂!

延伸閱讀:

Be First to Comment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