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聯經出版數位出版部
當極權主義再度崛起,我們該如何回應?2025年農曆年後登場的台北國際書展,有著一場別具意義的《暴政》有聲書朗讀分享會。
在吉他手林華勁深沉的電吉他琴音下,開啟《暴政》有聲書朗讀分享會,三位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朗讀者──社會學者陳健民、媒體人李雪莉、作家馬世芳,分別朗讀《暴政》書中的一章。音樂與人聲結合,就像是一種對話,為平面文字增添了更豐富而立體的意象,每位朗讀者選讀的段落都與其生命經歷緊密相連。
馬世芳以生動的口吻娓娓道來1940年英國首相邱吉爾拒絕未戰先降,向納粹德國開戰迫使希特勒改變計畫。以及波蘭少女特麗莎拯救身邊的猶太朋友遠離死亡的命運,在一層層開展的時序,音樂與人聲透露出不斷疊加的情緒與急迫感,演繹出勇於挺身而出的精神。
李雪莉朗讀〈當個追求真相的調查者〉時,聲音充滿情感與力量。當念到「在你嘲笑『主流媒體』之前,請留意它們如今已不再是『主流』了。現今,嘲笑媒體反而成為了主流,然而,實際的新聞工作卻是步調緊繃、百般困難的。」文字與其新聞工作者的身分相結合,提供了最佳的詮釋。
因「佔領中環運動」入獄的陳健民更以粵語朗讀,香港近年的民主運動與書中內容產生強烈共鳴。陳健民分享,當初接受有聲書的邀請時,他曾擔心自己沙啞的聲音不適合朗讀。但想到這本書在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期間的重要意義,「單是這個書名《暴政》,就可以在香港大賣了,因為大家非常有感覺。」讓他決定接下這個任務,而他個人的生命正是堅定實踐《暴政》書中「盡你所能保持勇氣」的理念,展現出這不僅是一句口號,而是真切的信念。
李雪莉以資深媒體人的視角,分享對當代資訊戰的深刻觀察。對於當了25年的記者,面臨一個信任比懷疑更艱難的時代,我們該怎麼樣信任?他提醒現場聽眾,極權的手段已從過去的暴力統治,轉變為更細膩的資訊操控。「極權這件事,我們以為是用暴力,其實不是的,它是透過資訊和知識的傳遞跟扭曲,營造你的世界觀。」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許多人會因為資訊過載而放棄追求真相。李雪莉以「吃東西」做比喻,提醒大家:「我們很重視我們吃下去的東西是不是原型食物,可是我們對於我們腦袋進入的東西,它是不是事實這件事情卻沒有太多的堅持。」
馬世芳則從文化工作者的角度,將《暴政》定位為「亂世中的自保手冊」。他強調,這本書並非呼籲人們拿起武器抗爭,而是教導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與「企圖蒙蔽你、企圖只讓你聽到他想讓你聽到的惡勢力對抗」。他指出,這本書雖然篇幅不大,卻是「公民自保手冊」。
《暴政》有聲書的六位朗讀人雖然不是專業配音員,但是他們都讀出了自己的專業,這是這本有聲書的珍貴之處。
活動特別安排三位講者與現場讀者一同朗讀〈望進你我的眼,彼此閒話家常〉一章。這段文字描述了二十世紀歐洲各地暴政興起時期,人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維持人性的溫度。最後,全場齊聲朗讀「盡你所能保持勇氣。如果沒有人願意為了捍衛自由而死,所有人都將死於暴政」這不只是單純的文字演繹,更是一種公民社會的集體宣言,也創造了一部現場版的有聲書。
最後,三位老師分別給現場讀者一句叮嚀。馬世芳引用香港作家李怡的話:「自由是不能夠通過血脈傳給下一代的,自由需要我們時時刻刻的警覺,才能夠守護。」李雪莉則強調每個人都是資訊傳遞鏈上的一個節點,呼籲大家「建立自己的媒體白名單、多讀書、不要過度追逐八卦新聞」。陳健民以香港的經驗提醒在場聽眾「對現在享有的自由跟民主,一定要保持警惕,我們一定要時刻保衛它。」
這不僅是一次朗讀活動,更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從納粹德國到現今的政治現實,從香港的抗爭到臺灣的民主實踐,透過聲音的力量,喚起人們對自由民主的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