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趙恩潔:勇於挑戰,不怕爭議,這是胡台麗老師留下的珍貴遺產

文/趙恩潔(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專任副教授)

(* 本文原刊於作者Facebook專頁,思想空間經授權轉載。)

胡台麗老師離世的消息傳出後,有好幾天,都無法消化這個消息。過去其實與老師並不常見面,往往碰到的時候,都是民族誌影展評審開會的時候。

但胡老師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前輩,也是我大學時代的崇拜對象。畢竟,她是一個總是走在時代前端,用影像來挑戰最禁忌的話題,不畏懼挑戰禁忌、挑起敏感神經,但也始終強調多元族群共生的人類學家。如此多才的前輩,自然在我剛剛接觸學術時,就給了我很多的啟發。她所提出的尖銳的問題,也仍然都是我們現今要面對的問題。

賽夏族矮靈祭可以被影像再現嗎?
達悟族應該接受被漢人觀光與傾倒核廢料嗎?
我們該如何理解各族的巫師文化?
為了保存文物、工藝、音樂知識、乃至神聖的儀式知識,不同的人要付出什麼不同的代價?

我們看到四個人坐在蘭嶼的海邊,胡台麗背對海,田雅各醫師坐在她左側,夏曼藍波安與郭建平(si Pozngit)坐在她右側。在夏曼藍波安身邊,還有一位孩子。

雖然比較晚期的影像作品,畫質都已經好了很多,但1993年的《蘭嶼觀點》,對我而言,是無可取代的作品。尤其最一開始的3分鐘,永遠在我的心裡面,不時浮現。

《蘭嶼觀點》的一開始是這樣的,胡台麗老師秀麗貌美,招牌髮型,導演刻意現身,並且讓收音師刻意入鏡,然後問攝影師:

「可以了嗎?可以了嗎?開始run了嗎?」

接著,我們看到四個人坐在蘭嶼的海邊,胡台麗背對海,田雅各醫師坐在她左側,夏曼藍波安與郭建平(si Pozngit)坐在她右側。在夏曼藍波安身邊,還有一位孩子。

她說,我們四個人都不同,我想邀請你們一起來編寫這部紀錄片。她說,田雅各,你是布農人,但在這裡行醫你仍然是個外人;而夏曼藍波安與si Pozngit你們是當地人;而我,是漢人,完全的外人。

他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對於蘭嶼,對於這部紀錄片,一定有不同的話要說。她想讓觀眾知道她是邀請他們三位一起來編寫的。

海浪拍打的聲音源源不絕於耳。三人的獨白開始。

夏曼藍波安說,島嶼的聲音常常出不去,去不到上級的地方,希望紀錄片能夠以朋友的立場,能夠將聲音傳達出去,真的希望達到效果。

田雅各接著說,他一開始的反應就是拒絕,他不相信大眾媒體,不相信節目,但是胡小姐學過人類學,讀過胡小姐寫的文章,他覺得信得過她,覺得她可以勝任。

接著,si Pozngit的話語,震撼了所有的人。

他說:

我常常覺得,
一個人類學者在這個地方做研究,
常常讓我們覺得,
做的研究越多,
對雅美族的這種傷害就越深。
我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我常常覺得人類學者在蘭嶼做研究,
只是把蘭嶼當作他們這個
晉級到某一個社會地位、
得到某一個社會地位的工具而已,
並沒有回饋給他們所研究的對象。
這是我覺得非常遺憾的地方。

語畢,鏡頭來到了海上,影片出現了紅色標楷體的片名,「蘭嶼觀點」,開始了這部紀錄片。

導演想讓觀眾知道,這部作品是跨族協作而成的。但這個協作,並非存在著完美的和諧,而是一開始就充滿了極不對等的階層關係。因此,研究弱勢群體的研究者,究竟做的研究,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知識、獲得自己的學位、工作,還是真的有辦法回饋給被研究的社群?這個血淋淋的問題,如此深刻地、直白地、震撼地,透過si Pozngit發音標準的國語,表達了出來。

權力不對等的關係會一直存在的,我們終其一生可能都無法撼動,但這不代表我們就不能夠去嘗試、去行動。

這當然不會只是面對蘭嶼的問題。這是所有研究相對邊緣群體的研究者,都會面臨的問題。

對於當時還是大學生的我來說,這樣的反思,比起90年代盛行的後現代主義自戀自我的反思民族誌來的更深刻、更有效。

當si Pozngit的話語,給予如此沈重的力量,鏡頭也曾切換到胡台麗深思凝重、面對夫阿原的神情,表示她帶著這樣的反省。她想讓觀眾知道我們每一個作品,每一種「再現邊緣」的嘗試,都有這樣的危險。但是她會繼續這個影片,她不會停留在這裡。也就是說,這些畫面告訴我們,權力不對等的關係會一直存在的,我們終其一生可能都無法撼動,但這不代表我們就不能夠去嘗試、去行動。

與其說《蘭嶼觀點》是拍出蘭嶼的觀點,不如說《蘭嶼觀點》是在尋找蘭嶼的觀點,在不同族人、不同族群、不同立場中,一直切換觀點。

si Pozngit的話語,是我一輩子的提醒。這也影響我的研究與教學極深。我總是告誡學生,不要以為自己有什麼能力去「幫助」報導人,不管你研究的社群是誰,是這個社群在幫助你寫報告、完成論文,他們沒有任何義務幫助你,卻幫助了你。在完全不懂當地的脈絡與歷史下,不要添麻煩就不錯了,怎麼可能幫忙?要幫忙,也是要當地人與當事人親自開口,從她們的需求出發而來的幫忙,而不是空降的介入。這個所謂的「幫忙」,只能是「共同協作」的成果,經由長期熟悉與互惠的關係後,協商的結果。

***

雖然胡台麗老師還有很多作品,比如感人的外省老兵落地生根成為台灣人的《石頭夢》,愛上的不是人而是笛聲,包含哀怨的笛聲故事《愛戀排灣笛》,始終徘徊在我心中的,仍然是《蘭嶼觀點》。

勇於挑戰,不怕爭議,這是胡台麗老師留下的珍貴遺產。

延伸閱讀:

Be First to Comment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