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omita Vohra:網路如何改變了印度年輕人的親密形態
印度異性戀女性的戀愛與親密關係中,網絡帶來的空間和體驗,當中如何體現個體如何理解親密關係——在當代的情境就是印度年輕人掛在口邊的現代愛及與自身的關係。
印度異性戀女性的戀愛與親密關係中,網絡帶來的空間和體驗,當中如何體現個體如何理解親密關係——在當代的情境就是印度年輕人掛在口邊的現代愛及與自身的關係。
林瑋嬪指出馬祖原來作為一個散落的、擁有其自身生活秩序的島嶼,在冷戰與兩岸衝突的分治下被迫成為前線戰地。長達46年的軍事統治雖帶給馬祖基礎現代化建設,但同時也改變了馬祖人的日常生活光景。隨著兩岸關係由緊張逐漸趨緩,馬祖的軍事統治也在1992年結束,然而軍事統治的陰影尚未褪去……
在過去一千年來,穆斯林在中國分別以「回」與「清真」這兩個專屬的概念,作為在以漢人為主的社會中,維持我群意識與信仰實踐的憑藉。其中「回」是表音詞,其源頭可上溯至古代邊族回紇、回鶻(Uyghur)等詞。而「清真」則是表義,是中文裡對於伊斯蘭一神教本質的描述……
用戶及初音迷的欲望投放,令初音在第二媒介時代成為廠商不能忽視的現象;廠商亦因此將初音 IP 化,推出以全息影象技術舉行的演唱會及不同周邊產品——初音 Gatebox 就是其中一個產品。可見在文化產業中,消費者的欲望及創作力的重要性。
「八十年代」在中國的當代話語中,是頗具特殊性甚至符號意義的。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尤其是經歷了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終結了「以階級鬥爭為綱」並明確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以及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改革開放」新政策——開啟了與過往的中國相異的八十年代。
2021年11月30日,蔣渭水〈臨床講義〉在臺灣文化協會《會報》刊發百年之際,國家圖書館邀請了岩井淳、陳芳明、廖咸浩以及林金源四位講者,一同討論這份百年前的「台灣病灶診斷書」,對其進行了歷史、公民社會影響脈絡及啟蒙現代性反思等面向的探討。
本次講題原想透過回顧德國另類醫學(Alternative Medicine)的發展,進行一個全球醫療史研究,過程恰逢在新冠疫情肆虐的2020年,目睹德國乃至全球各地興起各種反疫苗示威,包括在世人眼中高度工業化、崇尚理性與科學、擁有豐富醫療資源的西方國家。
在本次講座中,藍教授講述了19到20世紀在殖民和戰爭影響下亞洲的跨國遷移歷史。他尤其將焦點放置在台灣,關注個體(individual)在歷史洪流裹挾下遷徙的生命故事,關心他們的人生如何被戰爭所改變。藍教授最後還特別談到這一段移民史對今天的台灣,甚至是今天台灣的大學產生了什麼影響。
由防疫科學研究中⼼國際合作計畫主持⼈⿈韻如教授,就台灣與新加坡、加拿⼤三國在此次疫情中的防疫政策以未來學分析,從這三個國家特性、社會價值觀、世界觀及⽂化分層分析三個國家⾯對疫情是如何應變,並在這短短兩年間如何快速翻轉原有既定的國家政策⾛向。
時至今日,外省人與本省人的身份差異,似乎已經不是台灣民眾所關注的問題。然而,若是我們要討論台灣分裂的歷史記憶,就不得不回頭面對,台灣內部的異質群體,是如何思考自身與台灣歷史間的關聯?以外省人為例,我們該如何定義,1949年代來台的人民,他們究竟是政治難民?或是新的統治階級?